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典型遗址与自然沉积剖面环境考古研究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9-05-16 16:14
【摘要】: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考古聚落遗址地层记录和全新世以来连续沉积的自然地层记录已得到国际学术界和各国科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长江三峡地区有着丰富的全新世考古遗址资源,为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和条件。其中的中坝遗址具有厚度大、地层时代齐全完整、出土器物量多、并有大量种类繁多的脊椎动物骨骼(包括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测年材料和古洪水沉积地层现象丰富的特点;该区同时又有全新世以来自然连续沉积厚度达3m以上的大九湖泥炭沉积地层。对该区典型遗址和连续沉积的自然地层作比较研究,通过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的指标信息提取和时间序列的建立,可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史、古洪水史,弄清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并建立三峡地区全新世以来标志性考古遗址地层剖面。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udy of global change,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s of archaeological settlement sites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deposition of natural stratigraphy since Holocene have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and scien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three Gorges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rich in Holocene archaeological site resources, which provides a good basis and conditions for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the Neolithic Age. The Zhongba site has a large thickness, complete and complete strata age, a large number of unearthed utensils, and a large number of vertebrate bones (including mammals, birds, fish, amphibians, reptiles). The rich characteristics of dating materials and paleo-flood sedimentary strata;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peat sedimentary strata in Dajiu Lake with a natural continuous sedimentary thickness of more than 3m since Holocen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ypical sites and continuous sedimentary natural strata in this area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extraction of index inform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ime serie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the history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ancient floods in this area can be restored since Holocene.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s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 and to establish the stratigraphic profile of icon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since Holocen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No.90411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271103) 南京大学重大基础预研项目;南京大学“985”自然地理学科建设与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测试基金项目资助
【分类号】:K8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锋;全新世时期河南的地理环境与气候[J];中原文物;1995年04期

2 安成邦,陈发虎,冯兆东;甘青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J];干旱区地理;2002年02期

3 赵景波,侯甬坚,杜娟,陈云;关中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J];干旱区地理;2003年01期

4 乌兰;;全新世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经济形态与环境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潘凤英;;晚全新世以来江淮之间湖泊的变迁[J];地理科学;1983年04期

6 吴秀杰;刘武;张全超;朱泓;;中国全新世人群头面部形态特征及其微观演化[J];鄂尔多斯文化;2006年03期

7 李拓宇;莫多闻;胡珂;王海斌;郭媛媛;张翼飞;任小林;;临汾盆地陶寺遗址附近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环境指标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8 张新荣;方石;胡克;王东坡;;敦化盆地晚全新世泥炭沉积中化学元素记录的古气候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1年05期

9 丁敏;彭淑贞;庞奖励;张伟;陈栋栋;杨洪江;;山东中部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文化发展[J];土壤通报;2011年06期

10 贾铁飞,何雨,李容全;全新世内蒙古自然环境演变及其特点[J];干旱区地理;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发虎;安成邦;;西部全新世环境快速变化与西部开发[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甘枝茂;桑广书;甘锐;岳大鹏;;全新世渭河西安段河道变迁与土壤侵蚀[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何元庆;姚檀栋;沈永平;张忠林;庞洪喜;卢爱刚;;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的回顾与讨论[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庞奖励;黄春长;;黄土地层记录的关中地区全新世时期重要水文事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范淑贤;吉云平;;河南平原全新世古植被变迁[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朱湘元;王长炎;张诚;黄长水;;福建长乐全新世磁性地层的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7 温锐林;肖举乐;常志刚;翟大有;周朗;许清海;李月从;S.Itoh;;全新世呼伦湖区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金章东;王苏民;沈吉;;全新世单一湖泊流域化学风化及其对气候事件的响应[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马保起;李克;吴卫民;盛小青;;大青山山前断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赵艳;于子成;陈发虎;刘秀菊;;青藏高原东北部克鲁克湖区全新世湖水位与植被变化[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绍武;全新世的气候突变[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记者 陈惠玲;北部湾海洋环境海上联合调查全面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3 杨睿;刘莉:中国北方全新世早期生计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记者 柴海亮;中国人的“脸”在变小[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辉;中亚干旱区高山泥炭磁性特征变化机制与古环境[D];兰州大学;2013年

2 张肖剑;全新世亚洲季风区与内陆区湿度变化位相关系及其驱动机制[D];兰州大学;2016年

3 张彦;新疆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及区域环境演变[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4 陶士臣;新疆东部湖泊沉积花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D];兰州大学;2011年

5 查小春;汾渭盆地全新世古洪水和侵蚀沉积事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孙惠玲;六盘山天池岩芯记录与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赵传湖;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2009年

8 杨前进;临汾盆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瑜琴;泾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及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魏明建;全新世黑垆土中千年尺度的全球变化记录[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春艳;重庆金佛山地区全新世石笋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龙仙娥;基于小波分析的云南湖泊全新世沉积特征及信号记录[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伟;中晚全新世东亚季风演化历史及其气候事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丹丹;早全新世浑善达克沙地古湖泊演化与环境变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谭艳;太湖西部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的钻孔记录[D];南京大学;2015年

6 杨爱丽;地化学元素揭示的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成壤环境演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姜雅娟;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泊江海子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8 吕晓楠;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湖泊沉积物分析与环境重建[D];兰州大学;2014年

9 徐军强;北疆阿尔泰山地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变化[D];兰州大学;2014年

10 曹文红;中晚全新世台湾海峡西侧物源演化及其对洋流的指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78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478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e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