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本文关键词: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ins,Consen,ation and utiIIzation,Pattem,Han Dynasty Chang’an
c咐
大遗址是指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
出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1|,是构成我国
文明史史迹的主体。大遗址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
资源,在考古、文化、建筑、艺术等领域具有很高
的研究价值。大遗址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
要组成部分。
我国大遗址保护一直采取以“限制型保护”为
中心的模式,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大遗址
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大
遗址面临的破坏因素增多,保护资金短缺、管理不
善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何通过提高大遗址的利用效
率实现它的价值,并为保护提供充裕的资金,成为
人们关注的一个新趋向。基于这一视野,本文尝试
构建大遗址保护(Protectl On)与
zatl on)的互动发展新模式,旨在通过
利用的相互促进,实现大遗址保护的可
1.1大遗址传统 大遗址传统保护模式是静态的、以
损害为主要目的的保护形式,其基本类
设置遗址保护区,即对发掘的大遗址和
行原址保护和适当 三种形式:一是设置简单的护栏,
示;二是在遗址E面修筑厅腿实施
2008年第 万方数据
三是将原遗址填埋后,在其上面复原建造。
②建立遗址博物馆,对考古发掘的遗址和
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展示。通过设置陈列厅,
并配以解说系统,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主
题展示给观众,如半坡遗址博物馆。
1.2传统保护模式的困境
传统模式下,对大遗址的保护、管理
和开发利用基本是由政府包办,全部费用
由财政划拨,采用事业型管理经营模式,
但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1)保护资金短缺。由于实施大遗址
保护和管理的经费主要依靠行政拨款,在
当前地方财政不很宽裕的情况下,文物保
护经费紧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汉
长安城所在的未央区全年财政下拨的文物
保护事业费仅1万元,尚不足两个工作人
员一年的工资[2]。蓝田猿人遗址每年只有
1 000多人参观,一年经费只有2万元,还
要负担文管所7名职工的费用,保护设施
破旧不堪∞j。
(2)资源利用低效。资金短缺又进一
步限制了大遗址的开发利用,许多有重大
价值的遗址由于处于偏远之地,长期遭受
风吹雨打,实际处于一种自然消亡的状态,
并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有些得到了开发利
用的遗址,由于受事业管理模式的限制,
难以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意识,基
本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往往
是门可罗雀。由此可见,大遗址的文化和
经济价值实际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笔者认为,传统模式下由于对大遗址
开发利用的不足导致经济效益差,经济效
益差引起保护资金短缺、保护积极l生不高,
进而直接影响了遗址的保护质量,进步
制约了遗址的开发利用,而保护与利用之
间的恶性循环又进一步制约了大遗址的可
持续发展。
2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模式
的构建
基于对大遗址传统保护模式的分析,
20 ≈;嚣一;≯l。。商门n蔓蓬写
本文以实现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协调发
展的理念为出发点,构建遗址保护与利用
互动发展新模式。以下从构建模式的总体
思路、空间组织形式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加
以阐述。
2.1总体思路
针对传统保护模式下大遗址开发利用
不足、管理经营体制不灵活的弊病,新模
式的构建遵循设立遗址保护区、建设控制
地带和文化产业园3个功能区,实现保护
与利用相对独立、相互促进的思路。遗址
保护区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并为文化
产业提供“源”;文化产业园负责将研究成
果“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建设控制地带
作为遗址保护的重要屏障,防止开发活动
对遗址的破坏。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
系、法律规范体系和监督体系,保障模式
的良好运行,保障文化信息流和资金流在
文物保护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合理分配。
2.2空间组织形式
新模式实行“遗址保护区+建设控制
地带+文化产业园区”的空间组织形式,
采取“严控遗址保护区、限制建设控制地
带、搞活文化产业园”的策略,实现有效
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双赢。
(1)遗址保护区。该区为需要严格保
护的区域,保护该区的“原真性”和“完
整J生”。原真』J生,就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
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完整性,既要保护
遗址本体,也要保护相关的历史环境。在
遗址保护区内可进行考古、研究、学习和
展示参观活动,重点是加强对文化资源的
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供开发利用
并能形成市场的产业源,为文化产业的发
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信息流[4|。
(2)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旨
在为遗址的历史环境空间模式保护创造环
境背景,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形式、
高度、体量、色调应实行控制,构筑物不
得破坏遗址的环境风貌。对遗址和环境风
貌不具破坏作用的文化企业可以安置在建
设控制地带内。
(3)文化产业园。将大遗址文化研究
成果转化为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遗址文化融入企业经
营和企业文化之中,形成人无我有、人有
我优、极具吸引力的产业,如成立影视城、
文化艺术团、文化音像中心、文化科技游
乐中心、卡通艺术团、商城、古玉坊、青
铜街等,或生产高品味的艺术品和旅游纪
念品,或制作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影视和
文学作品,或为群众提供游乐项目[5|。
遗址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文化产
业园3个功能区既相互独立,又构成一个
统一的整体。保护区承担主要的保护功能,
文化产业园负责对遗址文化的深度开发与
利用,建设控制地带起到协调作用。文化
企业与保护单位的密切合作是模式运行的
关键,保护单位应该积极转让文化研究成
果,为企业发展提供文化信息流,企业通
过有偿使用资源的方式为遗址保护提供一
定的资金。两者通过订立合同、协议等形
式,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图1)。
2.3保障体系
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必须有良好
的管理体系、法律规范、监督体系作为保
障系统,以维持文物保护单位与企业之间
的良好合作关系,便于将文化研究成果迅
速转化为产业,良好的保障体系可以制止
开发中的破坏现象,约束管理者和企业为
追求短期利益而采取过度开发的行为。
2.3.1管理体系
传统模式下文物保管所具有保护与开
发利用的双重身份,这样容易形成两个极
端:或者过分强调保护,不利于开发;或
者过度开发,造成破坏。新模式保留文物
保管所,将其作为遗址保护、考古、发掘、
研究和曰常管理的执行单位;成立文化产
业园管理处,作为与文物保管所平级的行
政单位,负责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
企业管理等;成立高一级的管理委员会,
作为一级行政单位,具有完全的行政能力,
统管文物保管所与文化产业园管理处,协
万方数据
图1大遗址保护利用互动发展模式的空间组织形式
示意图
图2大遗址保护利用互动发展模式管理体系结构图 图3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图
调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解决双方存在的
矛盾,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管理(图2)。
2.3.2法律规范
为了为管理者提供管理依据,并约束
企业的个体行为,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规
范体系。该体系包含3个层次的内容:一
是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保护条例等,是大的法律背景,是必须遵
循的;二是文物保管所与企业之间、企业
与企业之间签订的相关合同、契约、开发
协议等,是微观层面的约束机制;三是大
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控制规划、详
细修建规划等。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应
完善这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严格遵循这
些法律条文和规划。
2。3.3监督体系
为防止一些管理者因受短期效益的驱
使而对大遗址和环境产生破坏行为,还必
须建立独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作为大遗
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力保障防线。完善
的监督体系包括接受国际组织和国际公
约、国家法律法规、行政主管部门、规划
系统、社会公众与媒体等的监督,以及经
济手段的监督和制约[6|。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北郊,占
地面积36 km2,是目前我国保护最完整、规
模最大的都城遗址之一。汉长安城城址平
面呈刁嘞坝|J方形城墙以黄土版巍东、南、
西、北四面城墙分别长5917 m、7 453 m、
4 766 m和6 878 m,长安城共有城门12
座,每面3座。城内共有8条大街,宽约
45m~56m。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北
宫、桂宫集中于城的中部和南部,约占全
城面积的2/3。未央宫是中国古代最大的
皇宫,位于汉长安城的西南部。东市、西
市位于城西北角,城东北角为—般居民区。
城西有建章宫,城南有礼制建筑、上林苑、
昆明池等遗址。汉长安城遗存丰富,又具
有较高的知名度,完全可以建成我国大遗
址保护与利用的示范基地[7|。
3.1保护与利用总体思路
(1)通过建立遗址保护区,完整地保
护汉长安城城市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逐
步把汉长安城遗址规划建设成为具有“原
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历史文化遗
址保护与展示区。
(2)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以汉长安城
遗址为依托,以汉长安城形象为品牌,以
汉文化为核心,以文化产业园为载体,将
汉长安城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业,
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保障
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互动发展。
2008年第2期第24卷21 万方数据
3.2空间组织形式与发展策略
在空间上,将汉长安城遗址区划分为
遗址保护展示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化产
业园区,通过各功能区功能的发挥,实现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之间的互动和可
持续发展。
(1)遗址保护展示区[8]:东以城墙外
皮外延100 m为界,北以城墙外延100 m
和城墙西北角直线东西延伸到崎岖河为
界,南以大兴路为界,西以崎岖河为界。
通过建立科学的遗址和环境质量评估
体系,定期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状况进行
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重点保护遗址
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立激励机制,鼓励
专家学者从社会、自然、科技、经济、商
业、影视等各个领域进行研究,并将研究
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
(2)建设控制地带:遗址保护区以外,
南以大兴公路、北以绕城高速公路、东以
朱宏路、西以崎岖河为界。对建设控制地
带内的建筑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进
行限制与控制,任何建筑和设施不得危及
文物遗址的安全,不得破坏环境风貌。严
禁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有污染的企业和
其他破坏性项目。搞好建设控制地带内的
绿化,以醒目的绿化标志突出遗址保护区
的重要地位。
(3)文化产业园:在建设控制区的外
围,大兴路、朱宏路、高速公路和西三环
路的两侧(文化产业园区部分可与建设控
制区相重叠)规划出文化产业园区。
①文化产业园的立意。以独特I生、趣
味性、参与性、游乐性及神秘性为特点,
通过多种手段,采用立体、综合的方式展
示“西汉王朝的首都、古代国际著名大都
会”的文化内涵。
②文化产业园的功能定位。具备文化
旅游、科考博览、休闲度假、探索等功能,
可举办节事、会议、展览、演出、赛事等
多种活动。
③文化产业园的项目策划。文化产业
园项目包括汉代手工业作坊演示、模拟考
古、宗教祭祀活动、娱乐食宿、田园游乐、
22髋矧褥产LR九n≤宠5
汉居民生活情景展示、旅游商品生产加工
(各类书画作品制作加工、各类雕塑作品
制作加工、各类陶器文物仿制品的制作与
出售、汉代食品仿制、汉代装饰品仿制、
汉代化妆品仿制、祭祀用品制i蓟、考古书
籍出版、影视产品制作。文化产业园项目
通过公开、公平竞标的方式,选择有实力
的文化企业、实业集团参与项目的投资经
营。对于依靠社会资金投入的大遗址保护
和利用项目,制定相应的投入回报办法,
既让投资者有利可图,又有一定比例的返
还,用于遗址的进一步保护(图3)。
3.3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管理体系
遗址保护区由汉长安城文物保管所严
格按照遗址保护规划进行统一管理,文化
产业园区成立专门的管理处,采取经济开
发区的管理模式。成立更高一级的管理委
员会,作为一级行政单位,具有完全的行
政能力,管辖范围包括遗址所在的六村堡、
未央宫、汉城等3个乡,重点就遗址区的
开发和保护管理进行协调。制定相应的地
方性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规范遗址区内
居民的生活、生产行为,以及文化企业的
投资经营行为,把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
开发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性,因此当前小至文物单体、大到历史文
化名城,其保护规划均可借鉴这一思维
模式,以获得保护与利用的相互促进,实
现可持续发展。图
[参考文南|c]
[1]陈同滨.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多学科研究
[A].徐嵩龄,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
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3.
[2]刘科伟,牛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利
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地理,
1999,(5).
[3]陈凌云.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如何保障[N].文
汇报,2004—03—21.
[4]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口].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何兴梧.三星堆文化旅游产业转化初探口].资
源开发与市场,2002,(4).
[6]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
口].旅游学刊,2002,(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
[旧.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8]权东计,朱海霞.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发展战
略研究[J].经济地理,2003,(3).
[作者简介]
樊海强,硕士,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袁寒,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院人文地理
专业硕士研究生。
4新模式的应用前景与推广 [收稿日期]2007一09一03
新模式以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互促
进、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是实现遗址
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具
有广泛的适用意义。新模式在具体建设
实践过程中,遗址保护区与文化产业园
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若遗址规模特大、
遗存众多,可以配套多个文化产业园区,
从不同的角度开发文化产品,发展文化
产业;若遗址规模相对较小,且遗存不
多,则可以建设单个文化产业园,开发某
种特定的文化产品。因此,这一模式对于
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遗址都具有适用性。由
于文化遗产中的遗址、文物、历史街区乃
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具有相似
万方数据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新模式——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
总体规划 作者: 樊海强, 袁寒, Fan Haiqiang, Yuan Han
作者单位: 樊海强,Fan Haiqiang(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袁寒,Yuan Han(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
院)
刊名: 规划师
英文刊名: PLANNERS
年,卷(期): 2008,24(2)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8条)
1.陈同滨 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多学科研究 2003
2.刘科伟.牛栋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1999(05)
3.陈凌云 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如何保障 2004
4.阮仪三.林林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5.何兴梧 三星堆文化旅游产业转化初探[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2(04)
6.王兴斌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2(0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汉长安城未央宫 1996
8.权东计.朱海霞 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研究[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3(0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李海燕.权东计.LI Hai-yan.QUAN Dong-ji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27(3)
大遗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本文剖析了国内外关于大遗址的内涵界定与价值评析,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在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最新实践经验,对国内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模式进行了系统综述,并提出了今后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2.期刊论文 李亚.马小青.LI Ya.MA Xiaoqing 对邯郸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状况的思考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18(3)
依托大遗址资源发展文物旅游业已成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做法和手段,而我国保护利用大遗址的工作近几年则刚刚开始,邯郸作为大遗址资源异常丰
富的区域,应积极创造条件,挖掘展示大遗址资源,促进邯郸文物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大遗址的有关状况,对邯郸在大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
遗址概念、遗址公园在国内外建设情况的探讨,详细论述了邯郸大遗址矛盾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在大遗址保护方面应当思考与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
看法,以期能够对邯郸在做好大遗址保护工作方面起到点滴启示作用.
3.期刊论文 郑育林 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3)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相关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并引起了世界关注.为了
进一步推动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方式,通过对近十几年来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有关研究的分析总结,指出目
前关于大遗址本体的研究较多,而作为一个特殊区域研究的较少;单一领域研究的较多,而多学科全面系统的研究较少.当前我国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已成
为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建立科学的大遗址观,构建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特区,应是解决这一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有效对策.
4.会议论文 于洋 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2007
本文通过分析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及周边环境现状,并分析在遗址保护、管理、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凸显的一些问题,以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为脉络,探
寻地道战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和基本对策。
5.期刊论文 陈龙.霍怡.阎琴.CHEN Long.HUO Yi.YAN Qin 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 -山西建筑
2008,34(3)
阐述了对唐山地震遗址进行系统的生态保护和利用研究的重要性,根据对唐山遗址的调研情况和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现有唐山地震遗
址的保护与利用方法,满足了对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的需求.
6.期刊论文 武守国.武晶 汶川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商场现代化2008,''(25)
本文对比唐山地震后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阐述了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并根据对汶川地震遗址具体情况,提
出对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7.期刊论文 杨韬.谢持琳 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以沈阳为例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
众多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有力鉴证,对于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如何去发展遗存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历史遗
存能更好得到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主要阐述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狭义的遗址类旅游资源提出了一些开发的模式与保护的
措施.
8.学位论文 王征 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汉长安遗址保护规划的空间营造探讨 2006
本文研究的汉长安城遗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考古保护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中。但是由于大遗址的规模巨大,历史距今遥远,在遗址的保
护利用规划上实质性的可操作保护很难进行。由于作为大遗址内历史遗存主体内容的空间形态遭受的破坏却一直进行,大遗址的历史特征正在慢慢消失
。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和遗址外改革步伐的加快,遗址内外的发展不协调,对大遗址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如何解决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变的迫在眉睫。空间作为城市形态中比较深层的物质内容,是遗址内涵反映的一个的重要方面。借助于空间的研究有可
能从新的角度对大遗址的保护给予帮助,从而使大遗址在保护中更充分的传达其本原的历史信息。
论文通过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在汉城大遗址考古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去系统化分析汉城大遗址的空间
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空间关系图解提出了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空间层次的建议,,对大遗址的空间进行层次划分在各层次提出空间规划保护的意见
和在空间控制体系做了有益的探索。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论文首先在引文部分进行问题的提出——汉城遗址保护的窘迫和种种困境,然后在第二章对国内外在大遗址空间环境保护方面
进行理论发展与实践的介绍,接着在第三章中转入对空间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在空间基础上引入遗址保护空间感知的方式、“空间关系学”,引入“空
间句法”的理论为第五章的分析作准备;然后在第四章详细介绍汉长安城的考古现状。
通过第三章、第四章在理论与现状的铺垫下,在第五章引入“空间句法”理论进行汉城遗址空间环境的特质研究,制定汉城遗址的空间体系框架。
通过对安阳殷墟和汉阳陵进行空间分析的横向比较,建立汉城遗址的“关系图解”,借鉴“关系图解”对大遗址内各因素进行分析,推出汉遗址各个遗
址区的空间图解,并且详细分析各遗址区的连接度和深度值,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并提出空间规划的建议和措施。
第六章在第五章空间环境特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汉城遗址的保护原则,空间体系框架,并依据体系提出建议,指出将保护与发展的结合对保护的
必要。
9.期刊论文 杜春兰.李燕.DU Chun-lan.LI Yan 重庆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30(5)
重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其抗战遗址是全国最具地域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不仅延续了重庆的历史文
脉,而且也丰富了城市人文景观.然而,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如何处理好历史遗址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对促进抗
战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重庆抗战遗址的价值及保护和利用现状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抗战遗址和合理的再利用这些
遗址的方法与措施,从而赋予抗战遗址以新的活力.
10.期刊论文 赵玲 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调查 -文物春秋2004,''(4)
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因种种原因正面临着自然与人为的双重破坏,其现状堪忧.应从保护与利用的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遗址(包括已公布为保护单
位和未公布的两部分)的调查、维修和保护,二是加强利用,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中南大学(zndx),授权号:bc2c4179-35ec-4df0-aa4b-9e250175a13b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5日
本文关键词: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49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