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辽东半岛早期渔业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9 01:01
【摘要】:渔业是辽东半岛古代居民的重要生存模式之一,虽然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着渔业生产,但从总体上看,辽东半岛渔业发展相对稳定,成为农业的重要补充或主要生业之一。渔业经济的发展对辽东半岛古代居民的繁衍生息甚至对辽东半岛的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这一地区早期渔业的研究,是辽东半岛早期生存模式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辽东半岛早期考古学文化出土的材料,以时间为序,将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分为五个时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晚期的辽东半岛主要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动物遗骸来看,辽东半岛的史前经济虽然是农业与渔业、狩猎业等多种生存模式共存,渔业一直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旧石器时代晚期小孤山遗址中出土了制作精良的渔具,说明渔具制作已开始规范化、专业化,人类已经开始进行正规的渔猎活动。距今1.2万年前,全新世到来后,气候变暖为辽东半岛南端的小珠山一、二期及半岛东部的后洼文化迅速发展奠定环境基础。受全新世海浸影响,黄海岸边入侵明显,冲击形成的平原为后洼文化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因此半岛东部较南端渔业发展快。网坠、舟形器的出现说明人们在继拣拾渔业后从事了具有较高效率的新的捕捞方式—网捞。从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辽东半岛南端的渔业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在海岛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距今7 000~3 000年前,遗址分布呈现由低矮平地或缓坡到高山、丘陵、再到低矮平原的变化规律。这个变化的转折发生在距今5 000~4 000年前。相对稳定的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在捕捞方式方面,从“竭泽而渔”或徒手摸鱼、网鱼、射鱼到刺鱼、叉鱼、钓鱼等方式多样化;在捕捞工具方面,有陶石网坠、镞、鱼镖、鱼叉、鱼卡、鱼钩等多种工具,还出现了铜制石范专业化制作工具。人类在努力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生产工具来获取更多的资源。舟形器的出现为捕捞水域的扩展提供了便利。捕捞海产动物数量不断增多,种类由近海到出现深海动物。辽东半岛的古代居民对于生业的选择不是单一的,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以渔业经济为主要生业模式,并不断使生存方式趋于多样化。辽东半岛的渔业经济正是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中,在与农业经济相互消长的过程中促进了辽东半岛的文明化进程。
【图文】:

辽东半岛,地理位置,渤海


东半岛自然地理概况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概况位于我国辽宁省南端。西临渤海、东濒黄海,海岸线长达犄角之势。北以辽河河口与鸭绿江河口的连线为界,东南部的辽阳、鞍山、海城、大连及东部的丹东和本溪(图上为低山丘陵,长白山余脉—千山山脉及其余脉纵贯全的主脊。地势是中间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降低,即呈北东半岛两侧、渤海及黄海海域分布着众多岛屿。陆上河000 余条,分别注入黄海和渤海。①

河姆渡遗址,遗址


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活动。遗址中的网坠,分石、陶两种质形制较半岛南端多了磨制沟槽滑石类;陶网坠分为陶片两侧出东部地区的捕捞方式还是以网捞为主。遗址中还出现了一器,即客观存在的用于水面捕捞活动的辅助工具。这种舟形发现。陕西宝鸡北首岭发现的一件彩陶船形壶,,河姆渡遗址河姆渡出土的陶舟形制与后洼文化的舟形器相似度较高(图量的贝壳堆积及遗址中出土的海产动物遗骸,可知沿海地区丰富的食物来源。从附表 1 可以看出,新石器中期的遗址多积大量的贝壳,且堆积很厚,有的甚至厚 2 米。①遗址基本分低矮山坡及山岗上。遗址面积大小不一,小至 3 000m2,大的这一时期辽东半岛南端和东部皆以农业和渔业作为他们的重遍使用,不仅提高了捕捞数量,也促进了人们从简单的拣拾式的改进。但由于受海浸的影响,东部地区的渔业经济较南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遵谔;金牛山猿人的发现和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2 乐佩琦,梁秩q

本文编号:2537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537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3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