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11:00
本文关键词: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鞍山地区距离六朝古都南京地区40公里,作为古都的京畿之地,六朝墓葬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考古文物部门配合城市建设已发掘本地区六朝墓葬近200座,本文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从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形制以及典型青瓷器的发展演变出发,初步分析和研究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的发展演变规律。并且以此为标准,确立马鞍山地区所有六朝墓葬的年代序列,并且对这一地区未出土纪年砖、木刺木谒等非纪年墓进行一一断代,补史证史,进一步揭示马鞍山地区六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面貌。 全文一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马鞍山地区历史地理以及六朝墓葬研究的学术背景。首先介绍了马鞍山地区的历史沿革以及地理位置;其次简单概括了当今学术界对于马鞍山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六朝墓葬研究的基本情况,肯定了研究的成果,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最后引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形制研究。从本地区已经发掘的考古资料总结六朝时期墓葬形制的演变规律:从东吴西晋时期的多室墓、双室墓,发展到东晋时期的“吕”字型双室墓以及“凸”字形单室墓,再发展到南朝时期“凸”字形单室墓以及长方形单室墓,并且墓壁外弧略呈腰鼓型。墓顶从东吴西晋时期的穹窿顶发展为东晋南朝时期的券顶。东吴西晋时期基本无棺床和小龛,发展到东晋时期的出现棺床和“凸”字形小龛,再到南朝时期出现棺床上的石棺以及桃字形小龛。墓砖的纹饰从东吴西晋时期的纹饰较多,发展到东晋时期的多素面,再到南朝时期的莲花纹。 第三章为马鞍山地区器物类型学研究。以出土的青瓷器为标准器,从器物类型学角度出发,总结这一时期青瓷器发展演变规律:总趋势是由东吴西晋时期的端庄矮胖逐渐向东晋南朝时期的清瘦秀丽发展。除了极少数的器形如唾壶的容量由大变小之外,大部分器物的体型都由小变大。器物的轮廓也由呆板生硬的弧线逐渐发展成变化多端的优美曲线,并且更加注意器形的实用性。盘口壶以及鸡首壶的口径和底径从小变大,浅盘发展至深盘,壁从直壁发展成向外撇,颈部从粗短逐渐变得细长,腹部从扁矮加长进而变成长椭圆体,器物重心下移,壶型的整个比例逐渐变得修长协调,器形整体变得更加柔和、完美。另外鸡首壶还由前期的无掛手发展到有掛手,鸡首也逐渐变得更加立体。四系罐以及双系罐由圆鼓腹发展至弧腹,器身由矮变高。碗盏类由浅腹发展至深腹、由圆鼓腹发展至斜弧腹,口径与底径由小变大,下腹斜直发展至斜弧腹,器身由矮变高。 第四章为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相关问题的探讨。首先把马鞍山地区与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发展脉络作对比,揭示两地六朝墓葬存在共性的原因。接着根据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出土的模型明器,探讨该地区庄园经济发展状态,揭示它们同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的关系。 第五章为结语。总结了全文的基本思路,也指出了论文撰写的不足之处。 笔者在本科以及硕士生学习阶段曾多次参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以及文物调查研究项目,不仅巩固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本选题“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的初步研究”,就是在参加考古发掘的实践并积累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 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考古工作者加入进来,再结累累学术硕果。
【关键词】:马鞍山 六朝 墓葬形制 青瓷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8.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插图目录8-9
- 插表目录9-10
- 目录10-12
- 第一章 历史地理与学术背景12-18
-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地理位置12-14
- (一) 历史沿革12
- (二) 地理位置12-14
- 第二节 学术背景14-16
- (一) 研究现状14-16
- (二) 存在的问题16
- 第三节 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16-18
- 第二章 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形制研究18-36
- 第一节 东吴及西晋时期墓葬形制20-26
- (一) 多室墓21-22
- (二) 双室墓22-24
- (三) 单室墓24-26
- 第二节 东晋时期墓葬形制26-33
- (一) 双室墓27-29
- (二) 单室墓29-33
- 第三节 南朝时期墓葬形制33-34
- 第四节 小结34-36
- 第三章 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随葬品研究36-52
- 第一节 青瓷器的发展演变36-43
- 第二节 东吴时期随葬品43-45
- 第三节 西晋时期随葬品45-47
- 第四节 东晋时期随葬品47-49
- 第五节 南朝早期随葬品49
- 第六节 南朝晚期随葬品49-50
- 第七节 小结50-52
- 第四章 相关问题的探讨52-56
- 第一节 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与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对比52-53
- 第二节 其他问题探讨53-56
- 结语56-58
- 参考文献58-63
- 致谢63-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成军;安徽两晋墓葬的类型和分期[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2 方成军;安徽东吴时期墓葬初探[J];安徽史学;1999年03期
3 陈衍麟;安徽繁昌出土六朝魂瓶[J];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4 杨爱国;东晋南朝墓室建筑装饰略论[J];东南文化;1994年01期
5 栗中斌;谈朱然家族墓的年代和墓主身份[J];东南文化;2004年04期
6 ;马鞍山林里东晋纪年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4年05期
7 吴桂兵;;马鞍山东晋“建元二年”墓分析——两晋偏室墓研究之二[J];东南文化;2006年01期
8 李军;罗海明;;安徽当涂东晋墓发掘简报——兼论出土的玻璃碗残片类别和来源[J];东南文化;2006年02期
9 栗中斌;;马鞍山东晋“建元二年墓”再分析——与吴桂兵先生商榷[J];东南文化;2006年05期
10 栗中斌;;马鞍山市宋山墓的年代和墓主身份考[J];东南文化;2007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5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