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良渚文化祭坛与高台墓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0 19:47
【摘要】: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尤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近三十年来,随着一大批拥有丰富内涵的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研究者在一直以来持续聚焦良渚文化玉器和墓葬之后,也开始关注良渚文化遗址所处位置及发现的特殊遗迹现象等,并提出高台墓地和祭坛的说法。高台墓地特征比较明显,很容易被学界接受,但对于祭坛的说法,至今仍有一部分研究者持怀疑态度,认为目前证据尚不充足。在此情形下,本文拟选29处环太湖地区主要良渚文化祭坛和高台墓地遗址进行初步研究,并依据祭坛定义和学界认可度这两个方面拟选其中15处暂归为祭坛进行主要论述,而另外的14处仍旧作为高台墓地进行简要论述。本文采用早中晚期时间顺序对良渚文化祭坛和高台墓地概况进行简要阐述,并分别通过对祭坛相关墓葬及高台墓地墓葬情况的分析,初步探究祭坛及高台墓地的使用制度。其中对祭坛的阐释及研究作为主要内容,对高台墓地的梳理及研究作为次要内容。本文选用的15处主要良渚文化祭坛,多数祭坛所在遗址埋有良渚时期墓葬,这些墓葬与祭坛有着密切的联系。良渚文化中期的反山祭坛、瑶山祭坛和汇观山祭坛是目前发现的除莫角山遗址外,整个良渚文化时期等级最高的祭坛。
【图文】:

良渚文化,刘恒,祭坛,高台


祭坛的说法则是后来提出,并且部分研究者对祭坛的定性存怀疑态度,认为目前逡逑仍缺乏确凿证据。故而本文将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定义为:埋设于人工堆筑台基或逡逑自然形成台地之上的良渚文化墓地。1结合上文对祭坛的定义可知,良渚文化祭逡逑坛的建造和使用源于高台墓地,但在使用功能上又比高台墓地更加复杂。由此可逡逑见,祭坛与高台墓地应当有诸多相似之处,若只讨论祭坛而撇开高台墓地,似乎逡逑不妥。故本文亦将对余下的14处良渚文化高台墓地进行简要论述。逡逑

南京博物院,发掘报告,墓葬,遗址


有一层呈南北走向的红烧土“路”,西侧多小灰坑。并在烧土层下发现制作逡逑精美的陶鼎。这些现象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粉黄土带发现经人为肢解的兽骨和逡逑陶片层,其上叠压大片红烧土遗迹,推测当有重要意义。祭坛台边比较齐整,有逡逑明显夯筑痕迹。土台之上布局十分严谨,西北部为人牲祭祀区,西部、东部和南逡逑部为墓葬区。祭坛和墓地之间有一条环形壕沟界隔,墓地外围亦有一条方形壕沟逡逑环绕。丨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8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楚平;“方钺会矢”——良渚文字释读之一[J];东南文化;2001年03期

2 赵慧群;良渚文化解体蠡测及相关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4年01期

3 肖飞;;破解晚期良渚文化人从江南神秘失踪之谜[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4 黄建康;;良渚文化神徽解析[J];东南文化;2006年03期

5 戚永晔;;是城非城,无关乎良渚文化的伟大[J];观察与思考;2008年24期

6 林华东;;良渚发现的并非古城 良渚文化“古城”献疑[J];观察与思考;2008年Z1期

7 罗以民;;证伪“良渚古城”[J];观察与思考;2008年05期

8 王心喜;;一部解析良渚文化的最新力作——读刘恒武著《良渚文化综合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3期

9 赵晔;;初论良渚文化木质遗存[J];南方文物;2012年04期

10 李学勤;良渚文化与文明界说[J];浙江学刊;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徐日辉;;良渚文化与文明时代初探[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2 曹文心;王政;;艺术拆半与巫术象征——论良渚文化的美学文化学意蕴[A];东方丛刊(1999年第4辑 总第三十辑)[C];1999年

3 王心喜;;“小人物”发现“大文化”——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评传[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4 杜树志;;一件“良渚文化”时期木鱼加固和脱盐脱水的文物保护研究[A];第六届中国木材保护大会暨2012中国景观木竹结构与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2橡胶木高效利用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又村 通讯员 卢淑敏;王国平:良渚文化博物馆要树“大博物馆”概念[N];江南游报;2007年

2 本报驻浙江记者  江仁 王磊 通讯员  胡伟全;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努力打造文化名镇[N];中华建筑报;2007年

3 周慧敏;良渚 创新激荡古镇活力[N];中国企业报;2007年

4 特约记者 寒笙;“良渚古城”拷问学术良知[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余杭记者站 王丽娟 费云江;首届良渚论坛·2008中华文化论坛昨举行[N];杭州日报;2008年

6 本报驻浙记者 万润龙;良渚文化诸多谜团待破解[N];文汇报;2008年

7 周苏 良渚博物院;洪水导致了良渚文化的衰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实习生 罗华娟 本报记者 张晓华;触摸良渚文化 领悟远古文明[N];中国民族报;2005年

9 从容;“良渚文化”离世界遗产还有多远[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记者 刘慧 市报道组 郁欢;良渚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N];浙江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梁丽君;崧泽、良渚文化三大纹样母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汪洋;广富林良渚先民体质及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刘演;杭州湾顶部全新世中期环境演变与良渚古城—塘山大坝的建造[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郭明建;聚落形态与玉器生产[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婷;良渚文化祭坛与高台墓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2 杨月光;良渚文化陶,

本文编号:2586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586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c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