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作头墓葬所出带钩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1 07:17
【摘要】: 2004年发掘的山西省繁峙县作头东周墓葬,共发掘102座墓,出土随葬品105件,其中有41件带钩,且有23座仅出土带钩,很有特点。 带钩是我国古代用来束带和配系的用具,最早发现于西周晚期,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并兴盛,秦汉得以普及,魏晋以后逐渐衰落。 本文分四章来讨论繁峙作头墓葬所出带钩以及相关问题,主要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式,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一章主要是对作头墓葬的介绍,在这里没有对墓葬情况做简单排比介绍,而是根据带钩在墓葬中的出土情况,把有随葬品出土的墓葬分为:仅有带钩出土的墓葬、出土物中包括带钩的墓葬和随葬物中无带钩出土的墓葬三类,为后文带钩的研究提供了便捷。 第二章是把繁峙作头墓葬出土的41件带钩分为琵琶形、水禽形、曲棒形、全兽形四类,并结合图片进行详细描述,最后结合墓主性别、带钩的钩钮位置、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对这批带钩进行列表介绍。 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首先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56处出土带钩的墓葬做一个列表,介绍了这些墓葬出土带钩的型式种类、带钩大小、数量等。接下来选择了12处出土大量带钩的墓群,主要从带钩的型式、纹饰、在随葬品中的重要性与作头带钩进行一一比较,得出作头墓葬及带钩和这些墓葬的关系。 第四章是通过上一章对比而得出的结论,把这十三处墓地划分了四个特点不同的区域范围,并指出繁峙作头墓葬及其带钩是属于三晋文化区域范围,又结合侯马铸铜遗址的带钩陶范,指出三晋带钩的传播路线,同时结合河北临城中羊泉西村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两处与繁峙作头墓葬最为相似的墓葬,推断出在战国时期赵国范围内,存在一种以带钩作为主要随葬物的丧葬风俗,并把有这些葬俗的区域定名为带钩文化区域。最后,结合文献和作头带钩的朴素作风,对繁峙作头墓葬群的主人身份讲行了大胆的推测。
【图文】:
图3铜带钩M47一1,长9.8厘米,宽 1.8厘米,错金,钩钮位于钩体三分之一处,靠近钩尾,钩首残。(图3)铜带钩M13一1,长6.7厘米,宽1.8厘米,钩尾较宽,钩钮位于钩体三分之一处,靠近钩尾,钩首残。铜带钩M42一1,长7.8厘米,宽1.4厘米,钩体较薄,钩钮位于钩体三分之一处,钩首残。铜带钩M6一2
图14琵琶形带钩一类基本为素面,有纵向两道凸棱,这和作头琵琶形带钩基本相似,另一类钩面错镶金银及绿松石成兽面纹,制作工艺上要比作头带钩精美的多。(图14)水禽形带钩和作头带钩基本相同,都没有双翅。(图15)曲棒形带钩也和作头带钩大同小异,,钩钮基本位于钩体中部或三分之一靠近钩尾处,均为素面。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875.2
本文编号:2592979
【图文】:
图3铜带钩M47一1,长9.8厘米,宽 1.8厘米,错金,钩钮位于钩体三分之一处,靠近钩尾,钩首残。(图3)铜带钩M13一1,长6.7厘米,宽1.8厘米,钩尾较宽,钩钮位于钩体三分之一处,靠近钩尾,钩首残。铜带钩M42一1,长7.8厘米,宽1.4厘米,钩体较薄,钩钮位于钩体三分之一处,钩首残。铜带钩M6一2
图14琵琶形带钩一类基本为素面,有纵向两道凸棱,这和作头琵琶形带钩基本相似,另一类钩面错镶金银及绿松石成兽面纹,制作工艺上要比作头带钩精美的多。(图14)水禽形带钩和作头带钩基本相同,都没有双翅。(图15)曲棒形带钩也和作头带钩大同小异,,钩钮基本位于钩体中部或三分之一靠近钩尾处,均为素面。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875.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媛;;四川博物院藏铜带钩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军强;三晋两周地区东周带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92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59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