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道考论
发布时间:2020-03-30 03:15
【摘要】:阴平道作为蜀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沟通陇蜀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意义颇大。阴平道是由正道、偏道(斜径)、沓中—阴平道、支线、延长线组成了交通道路系统。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了阴平道的由来、内涵演变以及与左担道的关系。认为阴平道本西汉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划,自宋以降,逐渐演变成了一条由陇入蜀的交通要道之名;历史时期的左担道当为邓艾伐蜀所经之阴平偏道(斜径)的一部分。第二章考证了阴平正道、偏道的路线、关隘以及栈道。认为阴平正道的路线当是从古武都郡(治今甘肃成县西)沿白龙江,古阴平郡(治今甘肃文县西北)沿白水江,合阴平桥头,经白水关(今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五里垭)与秦汉金牛道合,再经汉白水县(隋景谷县,治今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白水街)、石门关(今广元市利州区石龙村)、宝轮院(今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秦汉葭萌关(今广元昭化镇石盘村),又东南入昭化;阴平偏道路线当是从甘肃文县出发,沿白水江过阴平桥头(玉垒关),折而西南越摩天岭,沿清溪河谷至靖军山(阴平山、箐青山)、阴平村、青溪镇,再折而西南经马转关、白草乡,顺涪江而下经平武县南坝镇(古江油关)、马阁山、武都镇、江油市、绵阳市(涪城)下成都。从今甘肃舟曲县沿白龙江经陇南市武都区,再折西南抵甘肃文县(古阴平)的交通要道在历史时期称为沓中—阴平道。同时,本章亦对阴平正、偏道之白水关、葭萌关、江油关、玉垒关的有关问题作了考实,兼论其栈道。第三章系统梳理了阴平道自先秦迄民国时期兴衰的历史脉络。研究认为,阴平道萌发于先秦,发展于两汉,繁荣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近代以来,随着新式交通的兴起与建设,阴平道逐渐被取代。
【图文】:
图 2 1 古蜀道示意图①石门关:阴平正道(景谷道)之重要关隘。《元和郡县图志》载:“石门关,(景谷)县南十八里。因山为阻,昔诸葛亮凿石为门,因名之。”②道光《重修化县志》又载:“石门关俗名石关子,,在治北二十里。”李久昌先生将其地望考
图 2 2 摩天岭关(作者摄)摩天岭为川、甘两省界山,实测海拔 2227 米,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摩南,留下了诸多与邓艾相关的历史遗迹,如裹毡岩、点将台、磨刀石、印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8.4;K29
本文编号:2606941
【图文】:
图 2 1 古蜀道示意图①石门关:阴平正道(景谷道)之重要关隘。《元和郡县图志》载:“石门关,(景谷)县南十八里。因山为阻,昔诸葛亮凿石为门,因名之。”②道光《重修化县志》又载:“石门关俗名石关子,,在治北二十里。”李久昌先生将其地望考
图 2 2 摩天岭关(作者摄)摩天岭为川、甘两省界山,实测海拔 2227 米,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摩南,留下了诸多与邓艾相关的历史遗迹,如裹毡岩、点将台、磨刀石、印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8.4;K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鹤;;从地名透视历史交通地理[J];环球人文地理;2013年07期
2 王子今;;古代蜀道的“关”[J];四川文物;2012年03期
3 马晓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秦岭巴蜀区域的栈道建设及其影响[J];开发研究;2011年05期
4 万娇;;“阴平道”与“左担道”名称考证[J];四川文物;2010年06期
5 曾穷石;;对江油戍有关史实的考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何青城;;江油关怀古——记蜀汉江油关及左担道[J];文史杂志;2007年01期
7 章开沅;;商会档案的原生态与商会史研究的发展[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8 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J];历史研究;2002年02期
9 高天佑;陇蜀古道考略[J];文博;1995年02期
10 蓝勇;历史上的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J];文博;199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宇男;;平武发现“阴平道”遗存[N];四川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晴晴;汉魏时期陇蜀古道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06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606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