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论从凤鸟纹到云气纹:战国两汉漆器纹饰的流变

发布时间:2020-07-09 22:49
【摘要】: 漆器作为生活中的日用器具,已有很漫长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曾经发展出灿烂光辉的漆文化,而这光辉的闪现应该是战国伊始,“漆工艺历史上第一次突飞猛进、兴盛繁荣,出现在战国时期,且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西汉”。西汉之后由于瓷器的广泛使用,漆器逐渐脱离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向纯装饰的方向发展。 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用具,不同族群的漆器,必然会打上特定族群的各种烙印,成为渗透着某个特定族群社会价值和审美意识、携带特定族群文化信息的“物”。这种“物”是古代人们根据生活的各种需求,选择各种物质材料,采用各种不同工艺技术,设计和制作而成的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器具物品。它们以一种稳定的空间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和人们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在这些特定的“物”之中,自然蕴含了当时人们的宗教、审美、理想等相关意识。正如高丰先生在《中国器物艺术论》中所说:“一部中国器物发展史,也是一部物化的中国文化史。一个时代的器物,就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文明的象征。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器物,就不能不研究中国文化;同样,研究中国文化,也不能不研究中国古代器物。” 本文通过分析战国—两汉时期出土的漆器器物,按不同时期的纹饰进行排列,分析战国凤鸟纹由变形鸟纹——鸟云纹——云鸟纹至汉代向云气纹的流变过程,从纹饰的风格分析入手,深入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试图找出促使这些纹饰产生变化的内在因素。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有大量的漆器出土。出土的漆器品种繁多、用途极广泛,如奁、盒、几、床、衣箱;杯、盘、豆、勺、俎、壶;弓、箭、盾牌、甲胄及各种兵器的杆、柄、鞘等;琴、瑟、鼓、笙;葬具中的棺柩、椁、及镇墓兽、漆鹿等。涉及日常生活用具,武器、乐器、工具、葬具等各个领域,反映着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内外学者对漆器的研究,一部分是对漆器进行考古方面的研究,一部分是对漆器进行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也不乏对漆器图案和纹饰方面的研究,只是大多集中于纹饰的分类和罗列,尚缺乏对漆器纹饰风格的研究,特别是深入分析漆器具体装饰纹样类型,归纳和寻找漆器纹饰发展演变的规律和原因的研究更明显不足。 二、研究内容 针对漆器纹饰研究的现状,本文以早期凤鸟纹和晚期云气纹为研究对象,分析与归纳漆器纹饰演变的内在规律。首先找到漆器凤鸟纹的起源;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的凤鸟纹饰的特点、秦汉时期凤鸟纹的特点、战国时期云纹的特点、秦汉时期云纹的特点,分别以最典型的纹饰进行并列分析比较,找出这一流变的过程。 其次分别从楚人视觉特点和历史文化渊源来阐述楚人和凤鸟的关系。楚人喜欢有运动感的图形、喜欢用线来表现事物等等,这些审美上的特点对纹饰当然会有影响。秦代在政治上统一、皇权的提升;社会上民族的融合、中原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思想上从“神人之和”向“礼乐之和”转变使社会关注的不再是神,而是人性本性,在秦代养生、求仙等世俗化思想的影响下,漆器凤鸟纹饰开始抽象化、符号化、程式化,只用一个“B”形代表凤鸟的形式出现了,凤鸟纹也逐渐变化成为用“B”形鸟头加上云气纹的鸟云纹。虽然汉承秦制,但楚人的许多审美特征仍然在影响漆器纹饰,线的使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熟。同时,汉代社会上手工业的发展、士族的兴起,思想方面的道家儒家、阴阳、谶纬、神仙等学说都对与“云”相伴的“气”非常重视,对“气”有多种丰富的阐述,由此,带来云气纹在汉代的盛行,而从纹饰形态上,凤鸟纹也演变成仅在云气纹的头或尾加上几笔羽毛或是小圆圈象征眼睛的云鸟纹。 三、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文主要分析战国到两汉漆器纹饰凤鸟纹向云气纹转变这一现象。 本文认为,从战国到秦汉之际,中国社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总的来看是人的自我意识上升,审美意识也随之变化,这些在漆器纹饰中明显反映出来。本文主要是从视觉心理、文化心理、政治心理等方面找出促使这个变化发生的原因。 在很多研究漆器纹饰的著作当中,对于战国时期凤鸟纹和汉代云气纹这一现象已多有描述,但尚未见提出“战国到两汉凤鸟纹向云纹流变”的观点。因此,本文提出战国时期的凤鸟纹经过发展,变为变形鸟纹——鸟云纹——云鸟纹(云气纹),这样一个演变的路线,应该说在漆器纹饰研究中有着一定的创新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87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永平;;战国至两汉漆器纹饰中云纹样演变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2年17期

2 陈莉;;楚地漆器纹饰与超现实主义绘画“梦幻”特征的比较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3 曾凡俊;;从漆器纹饰看现代装饰图案构成形式[J];戏剧之家;2016年17期

4 彭琨林;胡娜;林颖凡;;浅析马王堆出土汉代漆器装饰纹饰特点[J];广西轻工业;2011年06期

5 于献堂;;战国秦汉漆器纹饰之“用笔”[J];美术观察;2015年07期

6 王昕;罗婧;;汉代漆器的纹饰风格——以扬州漆器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20期

7 吴亚;;汉代漆器动物纹饰的重要性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1年03期

8 陈达;;闽台漆器纹饰在现代礼服中的设计实践[J];工业设计;2018年10期

9 杨洁莹;;战国至两汉漆器纹饰中的美学思想研究[J];大众文艺;2012年22期

10 王惠;;谈我国古代漆器纹饰艺术[J];美术大观;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宪;;伪满洲国漆器纵览[A];格物集 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14-2015)[C];2016年

2 郑力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器的制作工艺及复制[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3 ;关于宋代漆器圈叠胎骨制作的探索——发言提纲[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4 陈振声;张克学;;修复古代漆器的点滴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5 楼朋林;;琉璃河出土的漆器与复原[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6 程辉;;成都食盒漆器的审美意蕴[A];工业设计研究辑刊(第二辑)[C];2014年

7 华春榕;;传世漆器文物概述和修复保护实例[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李文英;;对九件汉代饱水漆木器脱水定型实验报告——“硅胶静态吸附漆器脱水法”简介[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9 聂菲;;从湖南西汉高级贵族墓出土漆器审度汉初漆器工艺的传承与变异[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10 石宪;;烙上侵略印记的日本漆器[A];中国博物馆通讯(2015年03月总第331期)[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昆明市博物馆 李晓帆;滇文化中的漆器[N];云南政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嘉;非遗传承人尹利萍:越来越有奔头了[N];成都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程卓;把匠心融入漆器[N];重庆政协报;2018年

4 容波 和玲 任萌 郝锌颖;盖蒂保护研究所亚洲古漆器鉴定研讨班见闻[N];中国文物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孟蔚红;尹利萍:成都漆艺传承录[N];成都日报;2019年

6 冯荣光;成都漆艺:坚牢于质 光彩于文[N];四川经济日报;2019年

7 记者 单红;24件(套)宋元漆器修复[N];无锡日报;2019年

8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作家 祝勇;漆器之美[N];新华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文静 实习生 肖婷婷;漆器43年:我还没把这本书读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李豪悦;消费者感到中式漆器很单一[N];消费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小路;成都漆器艺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何颖;云南漆艺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许晓燕;以史为镜 知古鉴今[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琥;漆艺术的传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6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吴文清;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何振纪;《髹饰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9 彭志文;笺纸上的书法与设计[D];苏州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蕾;论从凤鸟纹到云气纹:战国两汉漆器纹饰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苏娟;战国时期楚漆器纹饰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

3 王雪;汉代漆器装饰元素及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

4 程丹;楚风俗影响下的楚漆器艺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周军南;传承与再造-“文创”视野下的漆器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7年

6 图平;基于楚式漆器制作技艺的礼品创新设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6年

7 王鹏飞;传统盛器类漆器装饰语言探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钱励娟;关于平遥漆器纹样传承与创新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9 林淑萍;漆器行业发展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10 徐文君;楚漆器纹样推广的交互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48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48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2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