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房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5 16:00
【摘要】:窑洞式房屋是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重要的居住方式之一,是利用黄土直立性的特点,在黄土地区人工横向开凿且墙壁挖在生黄土内剖面呈袋状的居室。虽然和现在的窑洞颇有不同,但是窑洞式房屋横向开凿的这种方式,不仅展示出先秦居民适应环境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隐含着考古学文化诸多方面的信息。本文将以考古发现为线索,通过先秦窑洞式房屋的形态结构,发展的过程以及特点,进而分析这种居住方式在聚落形态方面的意义。首先,本文全面收集近年来的考古报告以及简报,运用考古类型学和地层学的知识,归纳窑洞式房屋的基本特点,从报告和简报中甄别窑洞式房屋,重新梳理其结构,进行类型学的研究。其次,总结仰韶晚期到夏商周时期窑洞式房屋的建造特点、各时期窑洞式房屋的形制特征,从而构建窑洞式房屋的时空框架,探讨窑洞式房屋的源流。最后,以聚落考古的视野出发,探究仰韶晚期至夏商周时期窑洞式房屋的聚落形态,找出不同时期各遗址的聚落布局,以达到透物见人,分析其窑洞式房屋居民的社会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8
【图文】:

遗址,窑洞,聚落,房屋


(二)窑洞式房屋的聚落形态分析《汉书·沟恤志》说 “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史记·五帝本纪》有“而所居成聚”的说法,张守节正义说:“聚 , 谓村落也”。《左传》庄公五年又有“城聚 ”一名,是城也可以包括在聚落之中。因此,所谓聚落,重要的构成要素为各种类型的房屋,而窑洞式房屋作为黄土地带黄河中上游特殊的聚落,有着自己特有的属性和存在的必要意义。我们从上文中分析得知,先秦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窑洞式房屋,可分为四期,分别为仰韶晚期、龙山早期、龙山晚期、夏商周时期。而窑洞式房屋作无到有、从单个到一个聚落,有着自己独有的发展轨迹。因此,本节拟从聚态的角度分析各期先秦窑洞式房屋在整个聚落环境、聚落群的社会意义。1、仰韶晚期窑洞式房屋的聚落形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调查发掘新收获[J];考古与文物;2015年02期

2 李小龙;程鹏飞;;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窑洞式建筑结构演变研究[J];草原文物;2015年01期

3 王炜林;张鹏程;袁明;张伟;郭小宁;马明志;李明;丁岩;孙伟刚;王东;刘思哲;刘君幸;张明惠;;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1年06期

4 韩建业;;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J];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04期

5 钱耀鹏;窑洞式建筑的产生及其环境考古学意义[J];文物;2004年03期

6 任小燕;王国道;蔡林海;何克洲;叶茂林;;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2年12期

7 徐良高;;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0年02期

8 傅淑敏;论龙山文化土窑洞的分期[J];文物季刊;1994年02期

9 梁星彭;李淼;;陕西武功赵家来院落居址初步复原[J];考古;1991年03期

10 许成;李文杰;李进增;陈斌;;宁夏海原县菜园村遗址、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8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党郁;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建筑技术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鹰;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2 史君;陕西靖边五庄果墚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陈宇鹏;晋南地区史前房址的比较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70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70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9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