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试论石家河类型

发布时间:2020-07-27 12:01
【摘要】: 石家河文化作为继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之后,新石器时代末期在长江中游广阔的地域内兴起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此地域性文化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发现、到七十年代的大规模发掘、到八十至九十年代对石家河文化考古学性质的讨论,每一阶段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而到了二十一世纪,关于该文化的讨论似乎进入了停滞期,考古发掘则主要集中在石家河遗址群上。近几年公布的材料也主要以该遗址群为主。随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材料的日益丰富,相反其文化性质的探讨却没有新的成果。本文就结合近几年的考古材料,对石家河文化中的石家河类型重新进行分期梳理,即以石家河遗址群内经过大面积发掘且具有良好层位关系和典型性的肖家屋脊遗址的发掘材料为切入点,进行分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邓家湾、罗家柏岭、钟祥六合、贯平堰、石板冲、三房湾等材料丰富的遗址进行对比,最终将整个石家河文化石家河类型划分为三期五段。并且本文亦着重探讨了石家河文化晚期遗存与早中期遗存的关系问题、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问题及其文化源流问题。此外石家河遗址群作为全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聚落群(也称之为“城”),关于其聚落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故笔者结合聚落考古的理论与方法,对该遗址群内外两个具有典型性遗址进行分析,以期对整个石家河遗址群以斑窥豹。首先,本文以城外居住区肖家屋脊遗址作为单一聚落遗址个案,从单个聚落的整体形状、聚落内各种遗迹形态以及聚落布局或聚落内部各种遗迹关联方式三个层面,并鉴前人的研究经验,结合肖家屋脊遗址田野考古实际情况和现有考古材料的特点,拟从两个层面,即聚落内单个建筑与聚落内部空间布局,对该遗址进行聚落分析,以图尽可能推断当时聚落内部结构与组织形态。其次,以城内墓区邓家湾遗址为主体进行论述。因墓葬与建造它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在逻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组织结构上也具有一致性。遂本文从墓葬区内墓地与墓地之间的关系、墓葬之间的空间关系及划分的墓葬等级等方面,讨论墓主各种社会身份的关系,进而反映当时社会内部组织结构。除了对石家河遗址群单个遗址的分析,本文亦综观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各聚落遗址(群),以期讨论石家河遗址群所处的地位。从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依凭聚落内部代表性遗物和遗迹的考察,印证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聚落级差的出现或聚落分化的发生、聚落间规模梯次的细化过程,进而反映出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最后以柴尔德(V.G.Childe)在其《城市革命》(《The Urban Revolution》)一文中对早期城市的10项标准为准绳,讨论石家河遗址群是否符合“城市”的定义。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878
【图文】:

对比图,遗址,屋脊,对比图


5 611 12图七 肖家屋脊遗址与邓家湾遗址石家河文化器物对比图1、H161○1 :44 2、H88:13 3、H450:54 4、H434○3 :635、AT1105○4 :7 6、H392:16 7、H43:1 8、H41:49、M40:6 10、M19:5 11、M9:2 12、H91:1485

对比图,遗址,屋脊,陶器


714图八 肖家屋脊遗址与罗家柏岭遗址石家河文化陶器对比图1、H497:98 2、H207:5 3、H450:54 4、H467:15、AT1016○3 :1 6、H42○1 :10 7、H434○3 :63 8、AT20○4 :49、AT70○6 :30 10、AT30○3 B:13 11、AT11○4 B:9 12、AT7○5 :613、AT1○4 C:35 14、AT30○6 B:1387

对比图,遗址,屋脊,陶器


7 815 16图十一 肖家屋脊遗址与三房湾遗址石家河文化陶器对比图1、H538:27 2、H78:7 3、AT3212○3 :4 4、H82:115、H442:5 6、H2:2 7、H11:5 8、H254:309、AT1○5 :2 10、AT1○4 B:9 11、AT2○5 :14 12、AT2○4 B:813、AT2○4 B:10 14、AT1○4 B:7 15、AT1○4 B:6 16、AT3○4 B: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河南淅川县下寨遗址2009-2010年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1年02期

2 ;中国最早的古城——城头山[J];党的建设;2010年07期

3 袁广阔;;河南汝州市煤山龙山文化墓葬的发现与认识[J];考古;2011年06期

4 徐春苓;;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J];中原文物;2011年03期

5 张渊博;;论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郝导华;;海岱文化及其发展趋势[J];齐鲁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7 代玉彪;;试论老关庙下层文化的相对年代[J];四川文物;2011年04期

8 雨珩;;《随州金鸡岭》简介[J];考古;2011年08期

9 方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08期

10 朱彬;马晓冬;;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乃伟;卫海燕;;中国分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类型划分[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开泳;陈田;;都市经济区内部地域类型的判别方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袁媛;许学强;薛德升;;转型时期广州城市户籍人口新贫困的地域类型和分异机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陈忠祥;;宁夏回族社区不同地域类型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性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李冰;朱诚;吴立;李枫;刘辉;;江汉平原谭家岭遗址孢粉记录的石家河文化早期古环境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蔡运章;;战国圜钱概论[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2002年

7 王劲;;肖家屋脊遗址玉器瓮棺葬者探讨[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8 杜红亮;刘盛和;宋金平;;半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绍兴市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宁;雷友英;;陶器的修复与复原[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明庆;刘桂莲;;我国近40年气温变化地域类型的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通讯员 王永彪;湖南常德发掘石家河文化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2年

2 记者 耿毅 通讯员 刘辉;见证史前文化的兴衰[N];湖北日报;2008年

3 朱俊英;湖北青龙泉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6年

4 演讲人 严文明;早期中国是怎样的?[N];光明日报;2010年

5 记者 张培铁、通讯员 董锋、周兴明;郧县青龙泉遗址发掘 文化层堆积丰厚[N];湖北日报;2006年

6 撰稿 王风竹;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 蒋刚;再谈燕山南麓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格局[N];中国文物报;2007年

8 小立;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在京展示一个月[N];文艺报;2007年

9 张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记者 柯冬林邋通讯员 汪家声;多赢的生态之路[N];湖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晓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与演进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艳军;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宏波;城市工业园区发展机制及空间布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培祥;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富国;汉水中游地区石家河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王银平;试论石家河类型[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馨;东北地区小城镇的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文浩;崧泽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洪;大溪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田春锋;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征三苗”问题新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郝丽莎;能源流的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昊德;肖家屋脊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曲新楠;洞庭湖以西和汉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祭祀遗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代玉彪;老关庙下层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1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71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a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