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文字学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5:30
【摘要】: 罗振玉,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校勘学家、收藏家、出版家、书法家。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在古文字研究领域,他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我们使用计算机将罗振玉相关著作文本化等方法,在全面观照罗振玉文字学相关著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罗氏古文字考释的方法与特色以及其古文字考释的经验与教训,全面归纳出罗氏对古文字特点及文字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通过将罗振玉与孙诒让、王国维进行比较,设立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专题进行讨论,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地对罗振玉文字学进行了研究。 本文共分9章。 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价值、研究涉及的材料、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综述等。第2章至第4章是“方法论”部分,包括第2章“据形考释”,第3章“据音考释”,第4章“据义考释”。这一部分总结了罗振玉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在归纳考释方法的同时,还随文对其考释中的失误作了讨论。第5章“罗振玉的文字学观点”,是对罗振玉在古文字考释中表现出的文字学观点的归纳。第6章和第7章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对罗振玉文字学研究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第6章“罗振玉古文字研究的发展”将罗振玉前后期古文字研究著作进行了比较,第7章“罗振玉与孙诒让、王国维之比较研究”则分别将罗振玉与孙诒让、王国维在古文字研究方面进行了比较。第8章“罗振玉古文字专题研究”,设立专题对罗振玉古文字研究涉及的领域分别进行了讨论,对其各个领域的成就得失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第9章“结语”,总结了罗振玉文字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主要成就、失误及原因。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有如下一些创新。 1.首次全面深入地考察了罗振玉文字学相关著作,丰富和完善了近代文字学史。 2.首次对罗振玉考释古文字的方法进行了全面归纳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对科学的考释方法及其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讨论。 3.首次对罗振玉的主要文字学观点作了系统全面的归纳整理与评述,有益于对文字学思想发展史的整理与研究。 4.本研究中关于文字的本形溯义的相关整理研究与再讨论,为词汇学、训诂学提供补充和修正。 在对罗振玉文字学著作的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罗振玉文字学研究有涉猎范围广、著录与考释并重、多角度综合考察、注重字形的历史发展、见解独立、治学严谨等主要特点。 罗振玉古文字研究的主要贡献有: 1.文字学史方面 (1)考证出了甲骨出土地与甲骨记载的年代。考证河南安阳小屯村为殷墟。通过甲骨刻辞中出现的人名与《史记》所载之商王名相合者甚多,“乃恍然悟此卜辞”“实为殷王室之遗物”。 (2)大量的著录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著录广泛涉及甲骨文、金文、碑石刻文、玺印封泥、钞币、符牌、镜铭、地券等。 (3)研究成果特别是文字考释,大大地推动了古文字学的发展。《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讨论的字达571个,且大部分是正确的,为通读卜辞,从而进一步研究卜辞内容提供了可能。此外,他还有考释简牍文的《流沙坠简》,考释石鼓文的《石鼓文考释》等。 2.考释方法方面 (1)明确提出“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的考释方法,主张将甲骨文置于古文字发展的历史中进行研究,是从理论上明确提出历史比较的第一人。 (2)将甲骨文资料与历史典籍相互参证,是“二重证据法”的开创者和第一实践者。 (3)主张考释文字应注意卜辞的通读。在考释古文字时,尽力考量其在辞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因为有了通读卜辞的意识,所以罗振玉更自觉地据文例句式来推析古文字。 (4)注重部件分析,对甲骨文字的构形系统已有一定的科学的认识。 3.文字学理论方面 (1)文字发展观念。把甲骨文放在文字发展演变的链条中进行考察,广泛地将甲骨文与金文、石鼓文、碑刻文字以及《说文》小篆、别体、或体、古文、籀文等进行比较。对文字发展过程中的繁化、简化、分化、省变、讹变等现象进行了研究。 (2)对古文字特点有初步的认识与归纳。如义近部件可以置换,繁简并存,正书反书往往无别,构件位置不固定,常用词组有合书现象等。 当然,罗振玉研究中也有一些失误,主要原因为: 1.对差异缺乏细致分析,混讹形似形体。 2.对部件组合义分析不够,轻言增省。 3.从《说文》的释义出发分析甲骨文形体,附会而误。 4.仅据形联想,结合卜辞文句推析验证不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77.1
本文编号:2805353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77.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谭飞;;罗振玉的《说文解字》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2 谭飞;;罗振玉甲骨文考释之误释字研究[J];语言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英;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磊;论姜亮夫在文字学方面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5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05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