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瓦当装饰艺术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8 17:21
瓦当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瓦当由最初的建筑构件发展为中国古代建筑物上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它能一直存在其意义是具有多重性的。瓦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历史变迁发展的依据、当代装饰艺术的应用都是很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本文采用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阅读文献资料、收集图片等方法对陕西地区的瓦当专题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了调研,对于瓦当装饰艺术在陕西地区的应用现状及保存状况作了论述。 本文对瓦当装饰艺术在当代设计的案例分析中,论述了要利用陕西地区丰富的瓦当遗存现状,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将瓦当装饰艺术中的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体现出来的观点,同时提出了要注重如何利用瓦当元素体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陕西地区的瓦当遗存与应用结果的调研,提出了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到瓦当元素时,应遵守一定的设计规范或条例,瓦当纹样图案的变形运用一定要合理化、规范化,注重怎样将瓦当的文化传承最终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对瓦当装饰艺术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应打破按部就班的设计思路,为继承和发扬瓦当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学位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K876.3
【部分图文】:
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如下图所示:图2.1西周·陶瓦图2.2西周·陶瓦(图2.1、图2.2拍摄于西安博物院)春秋早期,屋面覆瓦的建筑还不多,在《春秋》隐公八年中有这样的话: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他们会盟的地点是在周王朝的温这个地方,但《春秋》中仅记载为覆盖有瓦的屋,可见这是在当时人人皆知的一个伟大建筑。到了战国时代,一般人的房子也能用瓦了。秦汉时期独立的制陶业形成了,工艺上也作了许多改进。如改用瓦桦头使瓦间的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西汉时期工艺上又取得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瓦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秦砖汉瓦”由此流传开来。人们在关注板瓦、筒瓦的同时
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如下图所示:图2.1西周·陶瓦图2.2西周·陶瓦(图2.1、图2.2拍摄于西安博物院)春秋早期,屋面覆瓦的建筑还不多,在《春秋》隐公八年中有这样的话: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他们会盟的地点是在周王朝的温这个地方,但《春秋》中仅记载为覆盖有瓦的屋,可见这是在当时人人皆知的一个伟大建筑。到了战国时代,一般人的房子也能用瓦了。秦汉时期独立的制陶业形成了,工艺上也作了许多改进。如改用瓦桦头使瓦间的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西汉时期工艺上又取得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瓦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秦砖汉瓦”由此流传开来。人们在关注板瓦、筒瓦的同时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挖掘报告,瓦当最早周中晚期地层曾经出土有素面瓦当及饰有重形,也就是瓦当发展之初的基本形制。图2.3秦·半瓦当的形制(拍摄于西安博物院)下图是傅熹年绘制的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和庭院形制,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瓦当的身影
本文编号:2814432
【学位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K876.3
【部分图文】:
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如下图所示:图2.1西周·陶瓦图2.2西周·陶瓦(图2.1、图2.2拍摄于西安博物院)春秋早期,屋面覆瓦的建筑还不多,在《春秋》隐公八年中有这样的话: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他们会盟的地点是在周王朝的温这个地方,但《春秋》中仅记载为覆盖有瓦的屋,可见这是在当时人人皆知的一个伟大建筑。到了战国时代,一般人的房子也能用瓦了。秦汉时期独立的制陶业形成了,工艺上也作了许多改进。如改用瓦桦头使瓦间的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西汉时期工艺上又取得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瓦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秦砖汉瓦”由此流传开来。人们在关注板瓦、筒瓦的同时
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如下图所示:图2.1西周·陶瓦图2.2西周·陶瓦(图2.1、图2.2拍摄于西安博物院)春秋早期,屋面覆瓦的建筑还不多,在《春秋》隐公八年中有这样的话: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他们会盟的地点是在周王朝的温这个地方,但《春秋》中仅记载为覆盖有瓦的屋,可见这是在当时人人皆知的一个伟大建筑。到了战国时代,一般人的房子也能用瓦了。秦汉时期独立的制陶业形成了,工艺上也作了许多改进。如改用瓦桦头使瓦间的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西汉时期工艺上又取得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瓦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秦砖汉瓦”由此流传开来。人们在关注板瓦、筒瓦的同时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挖掘报告,瓦当最早周中晚期地层曾经出土有素面瓦当及饰有重形,也就是瓦当发展之初的基本形制。图2.3秦·半瓦当的形制(拍摄于西安博物院)下图是傅熹年绘制的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和庭院形制,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瓦当的身影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花;汉代瓦当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秦斐;观物取象 虚实相生[D];扬州大学;2011年
2 袁媛;汉代文字装饰设计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814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1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