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GIS支持下的中国东北地区中西部夏至战国时代人地关系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09:01
   本文以GIS为研究手段,尝试建立中国东北地区中西部夏至战国时代考古遗址的考古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分析该地区该时间跨度内遗址的分布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究遗址分布所反映的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形态特征,以揭示该区域遗址分布与生计方式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试图概括出适应变化的规律性特征,解释其原因,为该区域夏至战国时代的人地关系进行初步研究。 本文采用的GIS分析方法主要有数字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空间形态分析、空间聚类分析、最优路径分析等。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辽西山地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辽西平原地区的高台山文化遗址、辽东北部地区的马城子文化遗址以及第二松花江流域地区的西团山文化遗址。 经过分析,有利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以及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都推动了东北地区中西部夏至战国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这时期的生计方式包含农业、畜牧、渔猎、采集等多种经济方式。农业作为当时人们主要的生计方式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和渔猎、采集经济因各地区自然环境以及自身文化的发展需要的差异而被不同程度地采用。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K878
【部分图文】:

分布图,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图


图 2.1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图2.3.1 数字地形分析在高程方面(如图 2.2、2.3):高程小于 200 米的遗址有 307 个,约占 6.1%高程在 200-500 米的遗址有 1615 个,约占 32.2%;高程在 500-800 米的遗址有2694 个,约占 53.8%,高程大于 800 米的遗址有 392 个,约占 7.8%。有超过半数遗址的高程在 500-800 米之间,体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地势比较高,这区间并不利于大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在坡度方面(如图 2.4、2.5):坡度值在 0°- 2°之间的遗址有 1458 个,约占 29.1%;坡度值在 2°- 6°之间的遗址有 2024 个,约占 40.4%;坡度值大于°的遗址有 1525 个,约占 30.5%。坡度大于 6°的遗址达到 30.5%,这可能与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有部分分布在山顶有关。在坡向方面(如图 2.6、2.7):北向遗址有 678 个,约占 13.5%;东北向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高程图,遗址,坡向


的坡向统计都比较平均,似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遗址分布对坡向并没有严格的要求。采光条件最好的南向比重稍微比其它方向高一点,采光较好的东南向、南向和西南向比重总共为 38.8%。

统计图,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高程


9图 2.1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图2.3.1 数字地形分析在高程方面(如图 2.2、2.3):高程小于 200 米的遗址有 307 个,约占 6.1%;高程在 200-500 米的遗址有 1615 个,约占 32.2%;高程在 500-800 米的遗址有2694 个,约占 53.8%,高程大于 800 米的遗址有 392 个,约占 7.8%。有超过半数遗址的高程在 500-800 米之间,体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地势比较高,这区间并不利于大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在坡度方面(如图 2.4、2.5):坡度值在 0°- 2°之间的遗址有 1458 个,约占 29.1%;坡度值在 2°- 6°之间的遗址有 2024 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水城;;西拉木伦河流域古文化变迁及人地关系[J];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2 滕铭予;;GIS在赤峰市西南部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3 赵宾福;;马城子文化新论——辽东北部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的整合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4 汤卓炜;;辽西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与生态环境[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5 刘景文;西团山文化经济形态初探[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01期

6 吴世恩;关于双房文化的两个问题[J];北方文物;2004年02期

7 董学增;;吉林西团山文化六十年研究成果概述[J];博物馆研究;2009年01期

8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K-means聚类挖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5期

9 裘善文;李风华;;试论地貌分类问题[J];地理科学;1982年04期

10 杨永兴,黄锡畴,王世岩,孔昭宸;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与中全新世早期以来古环境演变[J];地理科学;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8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28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e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