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青铜器修复与仿制领域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9 20:57
   青铜时代是古代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古至今,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作为研究中国青铜器及青铜时代的重要构成部分,依托于青铜器修复与仿制群体而发展,历经百年,传承有序。1949年以来,古铜张派上海传人作为中国青铜器修复与仿制群体中一支重要力量,不仅完成了大量珍贵青铜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同时为各地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人员,极大地缓解了当时文物保护领域人才紧缺的状况,为中国各地文博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四十年,学界多侧重引进国外文物保护理念及新型修复材料,关注取样分析、仪器检测及保护方案设计等研究;对于人数相对较少的文物修复群体,存在关注度不足、研究成果较少、发掘不够深入、研究范围相对狭窄等问题;对这期间逐步产生、动态发展的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的形成发展、工艺特点及传承影响未曾关注。因此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能够填补学术空白,丰富文物修复群体研究资料,同时符合国家发掘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时代需求。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科学技术史学科视角,以古铜张派上海传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传统工艺、统计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调查与访谈、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六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中,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进行学科交叉下地群体研究,从历史源流、群体特征、工艺特点、教育传承等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细致探讨。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各部分: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全面地阐释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历史源流。对传统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历史进行考述,探究古代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的缘起以及各历史时期青铜器仿制技术的变化。及至近代,中国各地区青铜器修复流派及其发展状况,着重阐述古铜张派传承脉络及其技术特点。其次,通过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进行概念界定,阐明这一群体与古铜张派内在关联逻辑。进而以这一群体形成发展的时间脉络为轴,师承关系为代,划分成各不同阶段,归纳为形成、发展、推广三大时期,以此厘清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形成历史及发展脉络,探析其不同时期的形成背景、选拔条件及传承谱系。由此从文化水平、学前基础、性别构成、地区分布、年龄分布、工作领域等多维度进行群体特征分析,探寻其关联性及相似性,使这一群体研究丰富立体。再次,以科学技术史学科视角,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具备的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工艺特点归纳研究。着重将这一群体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率先引入的新工具、新材料及创新运用的新方法进行分段探究。引入当代古铜张派上海传人青铜器修复实例,以期通过各修复环节详释最新修复动态及修复步骤,侧面印证上述探究的工艺特点。最后,对这一群体研究进行归纳及延伸。总结古铜张派上海传人良性发展态势背后,早期与当代教育理念,多种传承模式以及半世纪以来取得的发展成效。从而为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与现实环境下的实践意义。本研究认为,目前国内青铜器修复与仿制领域存在部分史实考述不足、修复群体谱系梳理不清、修复工艺研究力度欠缺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对于文化事业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良好契机。本研究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历史渊源、群体特征、工艺特点、教育传承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同时是对古铜张派青铜器修复与仿制研究的有益补充。就实践而言,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工艺革新为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择,其教育理念及传承模式也为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人才培养积累了可兹借鉴的经验。此外,在本研究基础上,可将研究对象从青铜器修复群体扩展至瓷器、古籍等文物修复群体,有助于实现对文物修复群体全面系统的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876.41;K825.81
【部分图文】:

古铜,谱系,文物修复,博物馆


先后招收培养了刘増堃、毛冠臣、杨政填、王喜瑞、贾玉波、王荣达、王长青、杨德清??这8位弟子。@此外贡茂林曾招收培养孟海泉、王存计2位弟子。以上17位弟子共同构??成了古铜张派第三代传人。见图1-2,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纷纷进入各大博物馆,成??为其中的青铜器修复与仿制领域的中坚力量。??@本图片源自高英《北京古代铜器修复行业(古铜张派)的起源和发展》.???霍海俊,王五胜,李化元.京派古铜器修复技术百年发展脉络概述[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4)?:?81.??22??

青年时期


海博物馆征集一件昊仲壶,经专家鉴定壶身为西周原物,壶盖外表色泽光彩,铭文符合??时代特征。王荣达观察后,主动承认这件壶盖是自己1945年在古玩商授意下,为与壶??身相配,参考类似图集,錾刻铭文,设计铸造,壶盖铜锈为后期作旧添加,见图2-2。??1980年初,上海博物馆为编辑出版《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于全国各地征集青铜器铭文??拓片。上海博物馆陈佩芬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标本室发现了这件異仲壶壶盖,并达成??交涉使壶盖藏入上海博物馆。王荣达接到通知,前往博物馆辨认对比蓂仲壶原盖与自己??补配壶盖。其后王荣达按照馆内要求,对这件凳仲壶壶盖进行除锈、作旧等修复工作,??见图2-3。???本图片由李静生提供。??②1959年9月22日,上海博物馆迁入河南南路16号。??27??

文物修复,青铜器,青年人,人员培养


?I響??图2-2置仲壶及补配壶盖??图2-3鴦仲壶及原壶盖???第三节发展时期??王荣达按照h海博物馆对于馆内文物修复人员培养计划与梯队建设的要求,对选派??调入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工场的青年人进行有计划、有规律的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培??训。最终王荣达为上海博物馆培养了黄仁生、顾友楚两位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人员,??即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第二代弟子。其时间跨度为1960年至1974年。这一时期主要包括??以下阶段:??一、教学传授阶段??1959年,上海博物馆时任副馆长沈之瑜进行馆内文物修复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首先他分别从上海兴华标本模型厂和国营上海冶炼厂调入顾友楚、黄仁生、胡渐宜三位??青年人。1960年,上海博物馆正式安排他们进行传统文物修复学习,其中计划培养顾友??楚、黄仁生学习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顾友楚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黄仁生曾??于无锡惠山学习泥塑,同时他们又各自精通模具翻砂、石膏翻模、精密铸造等技术。至??此王荣达首次收徒,开始传承教授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1960-1964年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新;曹心阳;;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的工艺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15期

2 王汉卿;;“苏州片”的复原研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5年02期

3 李瑞亮;靳鹏;;浅谈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传承与发展——以安徽博物院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09期

4 詹长法;徐琪歆;;《威尼斯宪章》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年02期

5 李静生;;文物修复理念探讨与实践应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6 张光敏;;汉代八牛虎耳贮贝器的矫形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年02期

7 陆寿麟;;我国文物保护理念的探索[J];东南文化;2012年02期

8 陈仲陶;;对青铜器保护修复理念、原则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年03期

9 王晓鸣;;浅谈近代传统青铜器修复流派特点及传承情况[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9年00期

10 陈仲陶;;古青铜器修复整形工艺探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许玉花;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群体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2 马瑞文;“潍县造”及潍坊仿古铜工艺的研究与保护[D];山东大学;2016年

3 陈梦媚;青海湟中银铜器锻造工艺及工匠群体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徐琪歆;布兰迪修复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861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61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3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