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建筑技术史

发布时间:2020-11-02 09:20
   目前,对于中国史前至青铜时代建筑史的研究,大多针对一个考古学文化来进行,主要是对某一大型遗址、聚落或考古学文化开展规划布局上的探索与研究,对于房屋建筑结构和技术方面的探讨则相对较少,而对一个区域、一个地区某一阶段进行建筑史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见。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发现的房址建筑材料较为丰富,但因其一直作为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未能得到学界的相应重视,对于这一地区的建筑考古学材料除少数遗址全部发表外,大多选择个别保存较好的进行举例发表,这些发表的考古发掘材料不仅为本文撰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开创了以建筑史学角度审视、分析考古学资料的先河。本文以考古类型学为基础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的典型房址进行考古学上的型式划分,并以典型房址为例,对房址的形制、结构、加工装饰手法及营建过程进行分析、对比与综合研究。本文分为四个大的章节。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的意义、研究时空、研究方法及相关背景进行介绍,研究空间划定在内蒙古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较为完整、持续的两个区域,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每章的第一节首先对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介绍,以期对研究区域环境有所了解为其后开展的环境资源分析奠定基础;第二节分别对两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谱系)进行简单介绍,为第三节依考古学文化进行的材料分类、型式划分等研究提供时间基础;第三节通过大量翔实、可信的考古发掘材料,尤其是建筑考古学材料,对各自区域内不同地理单元的考古学文化所发现的房屋建筑进行考古类型学划分,通过房屋的平面形状、建筑材料、结构(柱洞排列、灶坑位置及形制、门道)及建筑技术等方面型式划分及综合研究,了解不同区域文化下房屋建筑的发展变化趋势。其中考古学型式划分完全以图、照片、表格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较为具体和直观。而房屋建筑在平面形状、柱洞排列及结构、灶坑的位置及结构、房屋整体布局等方面的变化,都反映出人类在不断发展中将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应用到建筑之中,用以适应当时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组织结构、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生产关系和与外来文化因素的交流等因素交织起来的人文环境的不断变革,从而尽可能地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第四节主要对本区域内建筑的发展变化进行总结,通过房址建筑结构上的细节变化,深入探讨人类在建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四章为综合因素的分析,运用表格、曲线图和实例等对房址的数量、面积、聚落规划和布局等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为深入探讨房址建筑技术史提供数据依据和直观证据。证明了在内蒙古这一自然环境、气候环境敏感而脆弱的地区,其所处地理位置与来自不同区域的多种文化系统交流关系,并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演变等因素,对建筑的形状、结构、规模及聚落内布局、规划、甚至聚落间的分化等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对其多种因素的分析亦表明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只是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有所差异。第五章结语,概括性地对论文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切实地加强建筑考古与建筑学的联系,进而开创中国古代早期建筑史研究新局面。
【学位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U-092;K878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现状、时空及意义
    第一节 研究现状
        1.1.1 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现状简介
        1.1.2 建筑考古学与建筑史的开创、发展与现状
        1.1.3 聚落考古研究与建筑史的关系
        1.1.4 青铜时代及以前建筑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的时空和方法
        1.2.1 研究时空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之处及存在问题
        1.3.1 创新之处
        1.3.2 存在问题
第二章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建筑史
    第一节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
        2.1.1 南流黄河两岸地区
        2.1.2 土默特平原
        2.1.3 鄂尔多斯高原
        2.1.4 岱海~黄旗海地区
    第二节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2.2.1 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 6800~6200年)
        2.2.2 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 6000~5500年)
        2.2.3 庙子沟文化(距今约 5500~5000年)
        2.2.4 阿善三期文化(距今约 5000~4500年)
        2.2.5 龙山时代(距今约 4500~3900年)。
        2.2.6 大.二期文化(距今约 3900~3800年)
        2.2.7 朱开沟文化(距今约 3800~3200年)
        2.2.8 西岔文化(距今约 2800~2600年)
    第三节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建筑考古学研究
        2.3.1 仰韶文化早期
        2.3.2 仰韶文化中期
        2.3.4 阿善三期文化
        2.3.5 龙山时代
        2.3.6 大.二期文化
        2.3.7 朱开沟文化
        2.3.8 西岔文化
    第四节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建筑及聚落规划
        2.4.1 内蒙古中南部建筑发展的整体变化趋势
        2.4.2 从建筑材料及结构等看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
        2.4.3 建筑的空间规划与分布
第三章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建筑史
    第一节 内蒙古东南部地理环境
    第二节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3.2.1 小河西文化(距今约8400年以前)
        3.2.2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 8400~7000年)
        3.2.3 赵宝沟文化(距今约 7000~5500年)
        3.2.4 红山文化(距今约 6500~5000年)
        3.2.5 小河沿文化(距今 5500~4700年)
        3.2.6 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 4000~3500年)
        3.2.7 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 3000~2500年)
    第三节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建筑考古学研究
        3.3.1 小河西文化
        3.3.2 兴隆洼文化
        3.3.3 赵宝沟文化
        3.3.4 红山文化
        3.3.5 小河沿文化
        3.3.6 夏家店下层文化
        3.3.7 夏家店上层文化
    第四节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建筑及聚落规划
        3.4.1 内蒙古中南部建筑发展的整体变化趋势
        3.4.2 建筑材料和房屋结构看建筑技术的发展
        3.4.3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聚落规划
第四章 房屋建筑及聚落规划的综合研究
    第一节 房屋建筑及聚落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1.1 自然环境的影响
        4.1.2 气候环境对聚落分布及规模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4.2.1 半地穴式、地穴式建筑
        4.2.2 石砌建筑
        4.2.3 土墙建筑
        4.2.4 窑洞式建筑
        4.2.5 夯筑和版筑技术
    第三节 建筑与社会组织形态的关系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乃胜;何努;汪丽华;凡小盼;;新石器时期人造石灰的判别方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3期

2 ;内蒙古赤峯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61年02期

3 吉发习;马耀圻;;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考古;1979年04期

4 许俊臣;李红雄;;甘肃省宁县阳坬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83年10期

5 崔璇;斯琴;刘幻真;何林;;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4年02期

6 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J];考古;1987年05期

7 董文义;韩仁信;;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J];考古;1987年06期

8 田广金;;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VII区考古纪略[J];考古;1988年06期

9 曹建恩;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1年08期

10 白云翔;顾智界;;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J];考古;1992年06期



本文编号:2866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66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7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