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部地区黑曜岩石器微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7 12:24
本文观察分析了以黑曜岩为原料模拟制作的包括22件石片,22件石叶,35件细石叶,22件刮削器,26件尖状器,13件雕刻器的140件石器的142个使用刃口的微痕——这些微痕来自分别对新鲜猪骨或牛骨(坚硬)、干松木(较硬)、新鲜杨木(较软)、干牛皮(软)、新鲜猪肉皮(很软)、新鲜猪肉(极软)、新鲜蔬菜(最软)7种实验对象进行的切、刮、钻、刻4类加工实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以石器分类为主线的较为系统的黑曜岩微痕判定方法。 依照这套方法,本文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抚松新屯子西山旧石器遗址、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珲春北山旧石器地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和龙青头旧石器遗址、安图沙金沟旧石器遗址、和龙崇善大洞旧石器遗址这7处以黑曜岩石器为主体的遗址或地点挑选的55件石器的84个使用刃口进行了微痕分析与观察。不但判定了这些刃口的加工方式与加工对象,同时还观察到这批石器上带有的捆绑痕迹及握持痕迹。最后得以窥知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古人类的黑曜岩石器的使用情况。 本文通过上述的分析与研究,不但填补了国内黑曜岩石器微痕研究的空白,建立了一套系统的黑曜岩石器微痕研究体系,同时对考古学实证研究进行了新的探索。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K876.2
【部分图文】:
图 1.1 吉林省东部地区黑曜岩旧石器遗址分布图1 抚松西山 2 和龙柳洞 3 珲春北山 4 和龙石人沟 5 和龙青头 6 安图沙金沟 7 和龙大洞1.4 对吉林省东部地区黑曜岩石器进行微痕分析的设想吉林省东部地区具有这样高密度的黑曜岩旧石器遗址,相近似的细石器工业技法与石器类型,相近似的年代与时期,其是否为同一人群创造的不同文化,为什么?是不同的物质资源使得文化发生了变异还是受到了外来因素的干扰与破坏?是否是不同人群创造的不同文化?为什么在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是否为同一人群创造的共同文化?为什么同一人群在旧石器时代分布这样广泛,是季节迁徙还是部落分散?还是不同人群创造的共同文化?为什么?是巧合还是有着某种必然?这些答案我们惟有通过对出土的石器进行研究分析
共进行有效实验 142 项,耗时 60 天完成实验。图 3.1 石器使用实验流程示意图3.2.2 实验相关要素[2]标本编号 标本编号为石器汉字名称加实验行为的拼音缩写加数字序号。如“刮削器 SYQ8”是指刮削器切加工实验第 8 件。实验种类 对实验对象的加工分为切、刮、钻、刻四类。其中除细石叶为捆绑后使用外,其他实验标本均为手持使用。每件标本只进行同一动作的单纯实验。对于树木(包括干木与新鲜木)与骨骼的加工与观察,选用实验动作包括切、刮、钻、刻四类全部。对于皮革中的干皮革的加工与观察,选用实验动作只有切与钻,因为考虑到对干皮革的刮与刻似不具备实用意义[3]。同理,对于皮革中的新鲜肉皮的加工与观察,选用实验动作只有切与刮。基于同样的考虑,对于鲜肉与蔬菜也只选择了切一项动作进行实验。[1]实验过程中,视需要使用超声波清洗机对标本进行清洗。[2]相关要素的叙说顺序大致按照实验记录表涉及到的先后顺序。[3]是的,当然这还是猜测,如果有足够的原料,我们理应通过实证来证明这种行为的不可行。观 察记 录照相观 察记 录照相100 次 观 察记 录照相观 察记 录照相500 次 1000 次 观 察记 录照相2000 次 实验结束标本损坏标本损坏标本损坏标本损坏13
图 3.3 运动情况示意图(改自奥代尔)观察项目 石器的微痕包括磨损和破损两大类。其中磨损痕迹的观察和:磨圆、光泽、条痕和位置。磨圆是指石器与被加工对象或装柄物接触械摩擦,由原来的锋利状态变为平滑圆钝。观察中按磨圆的程度进行对于黑曜岩石器来说很难界定,因为石质本身不但反光性良好,且还具透光性,故而对于光泽的观察将较少提及。条痕是石器在运动摩擦中形形条纹,具有方向性,是判断运动方向的重要依据。破损痕迹则包括:分布形式,微疤尾端形态,微疤大小。其中微疤的分布形式包括连续、续、不规则、重叠等等多种形式。微疤尾端形态是指微疤远端的纵剖面羽翼式、卷边式、层叠式(阶梯式)和折断式四种。这一属性与来自加反作用力的传导有关,能够反映加工对象的硬度。使用效率 标本的使用效率能够反映一件石器的“生存与否”,显然一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73942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K876.2
【部分图文】:
图 1.1 吉林省东部地区黑曜岩旧石器遗址分布图1 抚松西山 2 和龙柳洞 3 珲春北山 4 和龙石人沟 5 和龙青头 6 安图沙金沟 7 和龙大洞1.4 对吉林省东部地区黑曜岩石器进行微痕分析的设想吉林省东部地区具有这样高密度的黑曜岩旧石器遗址,相近似的细石器工业技法与石器类型,相近似的年代与时期,其是否为同一人群创造的不同文化,为什么?是不同的物质资源使得文化发生了变异还是受到了外来因素的干扰与破坏?是否是不同人群创造的不同文化?为什么在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是否为同一人群创造的共同文化?为什么同一人群在旧石器时代分布这样广泛,是季节迁徙还是部落分散?还是不同人群创造的共同文化?为什么?是巧合还是有着某种必然?这些答案我们惟有通过对出土的石器进行研究分析
共进行有效实验 142 项,耗时 60 天完成实验。图 3.1 石器使用实验流程示意图3.2.2 实验相关要素[2]标本编号 标本编号为石器汉字名称加实验行为的拼音缩写加数字序号。如“刮削器 SYQ8”是指刮削器切加工实验第 8 件。实验种类 对实验对象的加工分为切、刮、钻、刻四类。其中除细石叶为捆绑后使用外,其他实验标本均为手持使用。每件标本只进行同一动作的单纯实验。对于树木(包括干木与新鲜木)与骨骼的加工与观察,选用实验动作包括切、刮、钻、刻四类全部。对于皮革中的干皮革的加工与观察,选用实验动作只有切与钻,因为考虑到对干皮革的刮与刻似不具备实用意义[3]。同理,对于皮革中的新鲜肉皮的加工与观察,选用实验动作只有切与刮。基于同样的考虑,对于鲜肉与蔬菜也只选择了切一项动作进行实验。[1]实验过程中,视需要使用超声波清洗机对标本进行清洗。[2]相关要素的叙说顺序大致按照实验记录表涉及到的先后顺序。[3]是的,当然这还是猜测,如果有足够的原料,我们理应通过实证来证明这种行为的不可行。观 察记 录照相观 察记 录照相100 次 观 察记 录照相观 察记 录照相500 次 1000 次 观 察记 录照相2000 次 实验结束标本损坏标本损坏标本损坏标本损坏13
图 3.3 运动情况示意图(改自奥代尔)观察项目 石器的微痕包括磨损和破损两大类。其中磨损痕迹的观察和:磨圆、光泽、条痕和位置。磨圆是指石器与被加工对象或装柄物接触械摩擦,由原来的锋利状态变为平滑圆钝。观察中按磨圆的程度进行对于黑曜岩石器来说很难界定,因为石质本身不但反光性良好,且还具透光性,故而对于光泽的观察将较少提及。条痕是石器在运动摩擦中形形条纹,具有方向性,是判断运动方向的重要依据。破损痕迹则包括:分布形式,微疤尾端形态,微疤大小。其中微疤的分布形式包括连续、续、不规则、重叠等等多种形式。微疤尾端形态是指微疤远端的纵剖面羽翼式、卷边式、层叠式(阶梯式)和折断式四种。这一属性与来自加反作用力的传导有关,能够反映加工对象的硬度。使用效率 标本的使用效率能够反映一件石器的“生存与否”,显然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大山;;饶河小南山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J];北方文物;1981年01期
2 王頠;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的重大突破[J];广西地质;2000年03期
3 胡松梅,张璞;法国旧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发掘方法[J];考古与文物;2004年01期
4 谢光茂;论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早期砾石石器[J];东南文化;1997年02期
5 谢飞;怀念中国考古学导师苏秉琦先生[J];文物春秋;1998年01期
6 瑞琪;;《花石浪(Ⅰ):洛南盆地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群研究》简介[J];考古;2007年06期
7 丘荣州;郭陞元;;介绍闽西出土的两件石器[J];考古;1982年03期
8 陆庆五;日本旧石器文化研究的进展与争论[J];人类学学报;1990年03期
9 霍巍;阿里夏达错湖滨旧石器的发现[J];中国西藏(中文版);1994年06期
10 徐伟,简小娅;贵州的旧石器文化[J];文史天地;199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启;吉林省东部地区黑曜岩石器微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苏立公;论中亚石器时代文化[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2 惠昭;史前遗址的展示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3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7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