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关中地区史前动物遗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14:50
   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史前动物遗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详细阐述了关中地区史前各个时期的的自然环境面貌,进一步揭示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与人类文化进程的的密切联系。通过对旧石器时代不同地质时代蓝田和大荔地区典型遗址动物群的研究和比较,分别归纳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气候环境特点以及整个旧石器时代的气候环境演变规律和这一时期人类主要的经济生活。通过对新石器时代11个典型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和研究,将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的自然环境变化和期间的气候波动现象一一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新石器时代整体环境面貌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上述比较和分析,对不同时期农业、家畜饲养、狩猎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对动物骨骼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对区域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特殊的文化发展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推断,而最终的结论仍然需要对以后不断更新的动物骨骼资料进行收集和研究方可得到的更为充分的证据和补充。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K878
【部分图文】:

分布图,河流,地形,分布图


北接渭河北山,西窄东宽,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 500 米。关中地区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省辖地级市,共 54 个县(市、区)。除凤县、太白两县基本属长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黄河流域(图 2.1)。关中经渭河、泾河、洛河冲积成平原,又名渭河平原或关中盆地。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其源头发自甘肃省渭源县乌鼠山,在关中平原蜿蜒 502 公里,自西向东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 5 市区,横贯关中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两岸有三级台阶,海拔 326~700 米。一二级阶地组成关中平原的主体,当地称“原”,自上而下如阶梯状的头道原、二道原、三道原。三道原相当于二级阶地,原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因此,关中盆地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其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农业发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关中地区属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1℃~13℃,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 1 月平均气温-3℃~1℃,最热月 7 月平均气温 23℃~27℃。无霜期 200~230 天,年降水量 500~700 毫米,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雪。具有暖温带半旱生落叶阔叶林—褐色土地带的基本自然特征。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唐启翠;;“白鹿”原型与女神意识——《白鹿原》的文化寻根与审美治疗意义[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2874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74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d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