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景观价值分析及规划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13:58
文化遗址是人类世代生活痕迹的见证,凝聚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智慧结晶。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精神文明的传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联系古往今来的纽带,遗址是功不可没。中国是有着5000年辉煌文明史的古国,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已公布的23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遗址和墓葬的有710处,约占总数的1/3,可见文化遗址是文化遗产多么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中下叶,我国经济高度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增速,城市、乡村环境巨变,古遗址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其生存空间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大遗址”概念提出,并确立以建设具有保护、发掘遗址和展示休闲双重职能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模式的保护方式,标志着古遗址保护进入“景观时代”。论文通过对考古遗址领域文献资料和以22个考古遗址公园为对象的案例研究发现几点突出的问题:(1)针对考古遗址景观及其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深度上都不足,缺乏对该新兴领域发展有力的支撑。(2)对以考古遗址为主体的景观定位不明确,其保护规划的思路仍停留在传统的文物保护观念上,重文物轻环境,对现代遗址景观具有保护研究与休闲娱乐的双重职能认识不充分,缺乏适合考古遗址景观特征的具系统性、普适性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模式,从而导致设计方法运用单一,设计结果出现偏差,例如以展示设计替代环境设计的问题,把室外环境景观看做室内展示的另一种形式,只关注它的展示功能,忽略其他职能,这样既降低景观设计的价值,也没有全面展现遗址景观的价值;还有过度设计、以环境整治代替景观设计等,极大降低了景观的价值,容易造成新的环境问题。(3)考古遗址景观建成运营后评估调研不足,关于规划设计的优化意见反馈较少,类似的问题容易反复出现。面对突出的问题,本文从景观这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将传统的文物本体为中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归纳为包括遗址及空间环境为整体景观的自然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运用逻辑演绎综合分析法,建立了考古遗址景观价值体系。基于该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地案例调研分析,取得研究成果如下:在理论研究层面,(1)明确考古遗址景观的定位并对该概念定义,总结出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即是以保护与传承遗址核心价值为中心思想,意识到当前考古遗址景观是一种可变化的中间过程,而不是最终模式,是最大限度利用现今社会知识与技术保护遗址,为传承千秋万代服务。它应是符合当前社会时代背景,以绿地为载体做到对古文化遗址被发掘出的状态和性质最小程度影响的保护,预留给后人持续考古研究和改善遗址环境的空间与立地条件。因此,要坚持保护先行、最小干预、环境可逆化、展示一致性、可持续性等原则,达到创造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氛围的场所,既展示考古遗址文化内涵与外延价值,又集合休闲与游憩、考古科研与教育于一体遗址景观的目的。(2)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建立适用于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模式,重新构建设计团队体系与设计流程。(3)根据遗址具有不同文化与环境条件,从分析考古遗址景观价值分析出发,建立以符号设计法与行为模式法为主导,其余如原型法、叙事法、美学法则和古典园林手法等考古遗址公园常用的设计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共同集成整体性设计方法体系。在实证研究层面,以金沙考古遗址公园景观为案例,应用上述理念与方法与现有规划成果对比分析发现:论文的理念、模式及方法更能保护与传承考古遗址的核心价值,更好地履行新形势下其社会公共职能的责任,而公园现状则在景观要素表达与公共空间社会职能方面存在弊端。面对上述不足,从使用后评估角度因地制宜地设计检验方法,分别就景观要素表达文化内涵效果与滞留空间使用率情况两个方面作调查实验,具体地:(1)为验证金沙遗址景观各要素表现效果,采用专家评分法与SPSS定量统计数据的调查法,结果发现景观要素表达与理论研究层面保持了一致性,但效果有区别,如植物对遗址文化理解干扰度最低,环境中协调度最高,但可识别度也是最低的。建筑物环境协调度最低,干扰度也最强。景观小品设施表达出来的文化意象可识别度最高,给游人的印象最深刻。道路是贡献度最不明显要素;(2)针对遗址公园公共空间利用率方面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发现:部分开敞空间利用率很低,滞留空间使用功能单一化,金沙遗址公园开敞空间成为当地居住的老年人与小孩的重要活动场所,最主要的行为模式是看护与玩耍等等。据此,归纳金沙考古遗址公园经验教训,总结相应的建议,以宝墩考古遗址公园为对象提出规划设计构想。此外,恰逢遭受芦山地震破坏的茶马古道遗址进行恢复重建,因此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该案例分析研究发现重建中存在不利于遗址价值原真性的过度设计现象,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办法。论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一种景观,其规划设计纳入景观规划设计范畴,但并不与考古遗址的文物保护规划相冲突,是从不同的角度保护与传承遗址文明,在尊重遗址文化本质特征前提下提升整体景观品质,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更有利于实现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对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仍将长期处于探索阶段,深入研究的工作任重道远。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4.18;K878
【部分图文】: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目的在于加强遗址保护和展示,抵御外部开发对遗址侵害护相对独立空间,依靠自身运营保持可持续性保护与利用;在于实现遗址社会价值大众共享文化资源,在公园氛围中拉近人与遗址关系,积极鼓励认识遗址、宣扬;在于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改变文化遗址受冷落、遗忘的局面,在与快乐于一体的平台上,发挥遗址巨大文化价值潜力,提升地区环境品质,提高文化形象。[1][2]1.1.3 研究学术背景在中国知网中的 “总库检索” ,以遗址景观为主题检索,可以对遗址景观研究的学术背景进行初步分析。运用曲线图研究“遗址景观”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看热点时期和研究集中的时间段。论文发表的具体时间分布见图 1。早在 1963 年就有人开始研究遗址景观,但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从曲线图中可以发现自 1999 始,研究数量开始有了明显增长,其中以 2004—2006 年期间涨幅最大。2010 年后趋于稳定,但在 2014 年出现了回落。体现了我国对于“遗址景观”的研究是一个逐长的过程。
“遗址景观”论文的时间分布曲线图
论文作者分布统计图
本文编号:2878011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4.18;K878
【部分图文】: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目的在于加强遗址保护和展示,抵御外部开发对遗址侵害护相对独立空间,依靠自身运营保持可持续性保护与利用;在于实现遗址社会价值大众共享文化资源,在公园氛围中拉近人与遗址关系,积极鼓励认识遗址、宣扬;在于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改变文化遗址受冷落、遗忘的局面,在与快乐于一体的平台上,发挥遗址巨大文化价值潜力,提升地区环境品质,提高文化形象。[1][2]1.1.3 研究学术背景在中国知网中的 “总库检索” ,以遗址景观为主题检索,可以对遗址景观研究的学术背景进行初步分析。运用曲线图研究“遗址景观”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看热点时期和研究集中的时间段。论文发表的具体时间分布见图 1。早在 1963 年就有人开始研究遗址景观,但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从曲线图中可以发现自 1999 始,研究数量开始有了明显增长,其中以 2004—2006 年期间涨幅最大。2010 年后趋于稳定,但在 2014 年出现了回落。体现了我国对于“遗址景观”的研究是一个逐长的过程。
“遗址景观”论文的时间分布曲线图
论文作者分布统计图
本文编号:2878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78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