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与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10:11

  本文关键词: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与环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西辽河流域 文化聚落 夏家店下层文化 考古学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 红山文化 兴隆洼文化 史前时期 生存方式 环境容量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31)
【分类号】:K872
【正文快照】: 目次一西辽河流域各考古学文化期聚落的环境选择二聚落与高程、地貌等因素相关度的环境分析三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四结语西辽河流域地处北纬41-45度、东经118-124度,包括由西辽河干流以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等主要支流汇成的区域,此外乌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2 杨虎;朱延平;孔昭宸;杜乃秋;;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年10期

3 张星德;;红山文化分期初探[J];考古;1991年08期

4 张雪莲;王金霞;冼自强;仇士华;;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J];考古;2003年02期

5 刘国祥;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初探[J];考古与文物;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心源,陆应诚,高超,席道瑛;广义遥感环境考古的技术整合[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永化,尹怀宁,张小咏,陈占娇;5000 a BP以来辽西地区环境灾害事件与人地关系演变[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3 董广辉;夏正楷;刘德成;吴庆龙;;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陈建成;论区域林业发展的平衡问题[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谢雪峰;;体育生态研究的哲学前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6 杨虎;林秀贞;;内蒙古敖汉旗小河西遗址简述[J];北方文物;2009年02期

7 王举颖;汪波;;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优势生态位分析与构建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王绪琴;略论生态系统的五行结构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9 谢斌;人类管理活动的生态内涵[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任晓辉;许民;;西辽河上游考古学文化时期全新世环境变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怡;李岚;;浅谈生态小区及其规划、建设与管理[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2 唐本安;陈春福;邱彭华;;生态海南生态位理论初步探讨[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王志友;;秦墓地围沟探源[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4 王瑛;孙振华;;人才生态系统揭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戴波;吕汇慧;;民族村寨生态建设研究——以石林县干塘子村为例[A];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索秀芬;李少兵;;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分期初探[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本恒;胶东半岛中全新世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D];山东大学;2009年

2 唐建军;风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祥学;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军;基于生态位原理的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勇;吉林省旅游产业区域影响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浩;城镇群落自然演化规律初探[D];重庆大学;2008年

9 张东风;我国保险生态系统的评价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王举颖;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与协同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红;中国北方前仰韶时代石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张国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张宇明;我国石油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4 王慕镇;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李飞;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的演替[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晓霞;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孙振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人才流动机理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8 赵光国;海岱地区史前合葬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娜;旅游与海岛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刘媛媛;三峡坝区景观生态修复规划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范;吉林通榆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04期

2 董光荣;金炯;高尚玉;李保生;陈惠忠;;晚更新世以来我国北方沙漠地区的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1990年03期

3 张忠培 ,关强;“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研究[J];江汉考古;1990年01期

4 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79年03期

5 安志敏;;略论华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J];考古;1984年10期

6 蔡莲珍;仇士华;;碳十三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J];考古;1984年10期

7 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1986年06期

8 高美璇;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红山文化遗存分期探索[J];考古;1986年06期

9 张雪莲;仇士华;蔡莲珍;;琉璃河西周墓葬的高精度年代测定[J];考古学报;2003年01期

10 崔璇;;白泥窑子考古纪要[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6年0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曹彦生;西辽河流域远古文明的再探索[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1年03期

3 席永杰;;首届“中国·赤峰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纪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田广林;西辽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生及其发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1年04期

5 李宇峰;;西辽河流域原始农业考古概述[J];农业考古;1986年01期

6 张国强;田广林;;西辽河史前玉器与中华礼制文明[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王惠德;西辽河流域上古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8 蔺新建;先商文化探源[J];北方文物;1985年02期

9 刘国祥;;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发掘回顾与思考[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02期

10 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J];文物;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嘉谷;;论前长城文化带及其形成[A];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王采枚;;燕国历史溯源与夏家店下、上层文化[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3 李江浙;;北京历史作用的初步研究[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4 辛怡华;;炎黄部族与汉民族——从考古学文化、人口学性别结构看炎黄部族与汉民族之关系[A];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郭大顺;;史前玉器分区研究的启示[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6 孙其刚;;姜Z拿砘嵊虢猌某绨輀A];“炎帝与民族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天恩;;早期秦文化特征形成的初步考察[A];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许宏;;略论二里头时代[A];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江林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吴小平;;从考古学文化交流层次理论看闽越文化[A];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超大规模祭祀遗址群[N];中国文物报;2001年

2 记者 姜野;第三次文物普查有“震撼”发现[N];朝阳日报;2008年

3 记者 孙国权 付占营 通讯员 张国强;八千年前兴隆洼文化玉器凸显中华玉文化源头[N];赤峰日报;2007年

4 马玲;文物普查又有新发现[N];朝阳日报;2008年

5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陈淳;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变迁与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5年

6 王军 姚剑锋;红山文化为孔子的儒家思想找到根据[N];中国改革报;2004年

7 记者 杨永林;酒泉发掘出早期四坝文化聚落遗址[N];光明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陈明 冯启良;一个山东画家的红山文化情结[N];赤峰日报;2008年

9 李富;我市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址[N];赤峰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孙国权 通讯员 张国强;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学术座谈会在赤峰举行[N];赤峰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2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彭印(石昆);吴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5 段天t

本文编号:288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8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3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