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学与史前遗址信息阐释
发布时间:2020-12-16 07:16
中国史前遗址本体及出土物可观赏性、可理解性差,而传统意义上专家视角的解读方式又无法为遗址保护、规划及展示提供切实可用的考古学阐释信息。这直接关系到公众对遗址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对遗址的长远保护和持续利用产生影响。文章从中国史前遗址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出发,说明了考古学信息的普及性阐释对于遗址保护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意义。既而以西方公众考古学的阐释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史前遗址区域性阐释机制的建设问题。并结合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信息解读的具体案例,讨论了遗址博物馆考古学信息解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文章认为,对考古材料的普及性阐释是与考古学研究和学科框架相关的专门领域,必须建立相应的阐释方法和原则,将考古学信息的普及性阐释纳入发掘前的研究计划制定至发掘完成后的保护、宣传和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以推动公众对考古学的了解,促进史前遗址的长远保护。这既对考古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考古学调整姿态,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接近公众,融入社会。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采自中国百科网)
良淆遗址群分布图(采自良诸文化网)
跨湖桥遗址位置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保护创造价值 良渚遗址区的现在与未来[J]. 刘静. 观察与思考. 2008(01)
[2]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J]. 张之恒. 四川文物. 2007(01)
[3]初论公众考古学[J]. 郭立新,魏敏. 东南文化. 2006(04)
[4]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与问题简析[J]. 董世永,罗丹珩.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03)
[5]针灸源于跨湖桥文化[J]. 柳志青,柳翔. 浙江国土资源. 2006(04)
[6]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J]. 陆建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7]中华第一舟——杭州跨湖桥遗址古船发现记[J]. 王心喜.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2005(08)
[8]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J]. 陈淳,顾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9]良渚遗址群保护与利用主题分析[J]. 徐新民. 东南文化. 2003(03)
[10]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J]. 任式楠,吴耀利. 考古. 1999(09)
本文编号:2919762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采自中国百科网)
良淆遗址群分布图(采自良诸文化网)
跨湖桥遗址位置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保护创造价值 良渚遗址区的现在与未来[J]. 刘静. 观察与思考. 2008(01)
[2]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J]. 张之恒. 四川文物. 2007(01)
[3]初论公众考古学[J]. 郭立新,魏敏. 东南文化. 2006(04)
[4]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与问题简析[J]. 董世永,罗丹珩.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03)
[5]针灸源于跨湖桥文化[J]. 柳志青,柳翔. 浙江国土资源. 2006(04)
[6]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J]. 陆建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7]中华第一舟——杭州跨湖桥遗址古船发现记[J]. 王心喜.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2005(08)
[8]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J]. 陈淳,顾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9]良渚遗址群保护与利用主题分析[J]. 徐新民. 东南文化. 2003(03)
[10]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J]. 任式楠,吴耀利. 考古. 1999(09)
本文编号:2919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91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