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外壕沟沉积物反映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壤微形态研究案例
发布时间:2021-02-10 20:57
本文采用土壤微形态和植硅体分析的方法,对凌家滩遗址的壕沟沉积物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了该地点沉积物反映出来的从凌家滩文化时期到近现代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发现,凌家滩时期遗址内为挖壕沟开始清理植被,后期壕沟被人类垃圾填满并逐渐废弃。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较少人类干扰后,植被逐渐恢复,直到近现代被作为农田使用。
【文章来源】:南方文物.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龙山文化壕沟的土壤微形态分析[J]. 张海,庄奕杰,方燕明,王辉. 华夏考古. 2016(04)
[2]植硅体现代过程研究进展[J]. 李仁成,樊俊,高崇辉. 地球科学进展. 2013(12)
[3]水稻土肥力特性的微形态诊断[J]. 曹升賡,金光. 土壤学报. 1982(04)
博士论文
[1]东北地区典型土壤植硅体的迁移、保存规律及其古环境应用[D]. 刘利丹.东北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027976
【文章来源】:南方文物.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龙山文化壕沟的土壤微形态分析[J]. 张海,庄奕杰,方燕明,王辉. 华夏考古. 2016(04)
[2]植硅体现代过程研究进展[J]. 李仁成,樊俊,高崇辉. 地球科学进展. 2013(12)
[3]水稻土肥力特性的微形态诊断[J]. 曹升賡,金光. 土壤学报. 1982(04)
博士论文
[1]东北地区典型土壤植硅体的迁移、保存规律及其古环境应用[D]. 刘利丹.东北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027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027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