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丁家畈遗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5 21:48
  丁家畈遗址发现于安徽省庐江县万山镇永桥村丁家畈自然村,该遗址位于江淮地区,水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是人们理想的生存之地。2018年和2019年,河南大学和南京大学考古队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对庐江县丁家畈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调查和发掘。该遗址由5个大土墩组成,分别为团墩、长墩、月亮墩、槐树墩和条公嘴墩。遗址内出土遗迹遗物丰富,遗迹包括房址、墓葬、灰坑、炉灶和柱洞等,出土遗物包括陶器、骨器、铜器、石器、兽骨等,为研究江淮地区墩台类遗址获取了一批珍贵的资料。本文利用最新的考古材料,选取遗址内出土的的陶鬲、陶罐、陶豆、陶钵、陶簋等典型器物加以型式划分和分期研究,并进行文化因素分析,丁家畈该遗址主流文化应属中原地区西周文化,同时也受到了本地及周边文化的影响,兼具淮夷和吴越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遗址的聚落形态,并初步推测丁家畈遗址可能与西周王朝维护“金道锡行”畅通和经略江淮地区有关。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丁家畈遗址研究


丁家畈遗址位置图(此图根据《霍邱堰台》图片1修改)

分布图,分布图,遗址,槐树


丁家畈遗址研究10三、发掘情况丁家畈遗址东部紧邻罗埠河,此河发源于南部山体,蜿蜒曲折向北注入巢湖。遗址北部为罗埠河支流---小河,此河发源于西部的大别山余脉,自西向东注入罗埠河。该遗址由五个大土墩组成,分别为条公嘴墩、团墩、长墩、月亮墩和槐树墩,(图1-2)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32234°,东经117.25136°。其中团墩亦称北墩,为南北向椭圆形;长墩亦称中墩、东墩,呈东西向长条形,根据地势的高低及宽度的变化,东半部分称为东墩,上有明清时代一直延续到今的寺庙分布,西半部分称为中墩。槐树墩,亦称南墩,呈弧形半包围着中墩和东墩,向东一直延伸到河边。遗址西南部另有月亮墩,亦呈弧形环绕中墩。五个土墩的面积共31900平方米,其中团墩面积3500平方米,长墩面积15000平方米,月亮墩面积3800平方米、槐树墩面积7200平方米、条公嘴墩面积2400平方米。台地表面平坦,发掘前栽种有大片的人工树林,台地四周为农田,以种植水稻为主。该遗址为2018年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建设而新调查发现的遗址,此处引江济淮的新开河道宽650米,深20-30米,遗址区域完全处于河道范围内。以往工作虽然在邻近的金牛镇发掘过一处大神墩遗址,时代为西周中晚期,但此区域的古代文化面貌仍不算清晰。图1-2各墩分布图

遗址,槐树,引江济淮,月亮


遗址概况11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20日,根据引江济淮文化保护工程办公室安排,团墩由河南大学负责发掘2000平方米,根据墩体的走向,团墩按照正北的角度南北向布方,共布设10×10米探方21个。探方编号自西向东顺序编排。2019年1月~6月,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和掌握丁家畈遗址五个墩台的形制、文化内涵、使用功能、相互关系,从大遗址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经2018年丁家畈现场成果汇报和专家论证会提出建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局和引江济淮办公室研究批准,在2018年考古发掘工作基础上,在东墩、月亮墩和槐树墩继续进行发掘。东墩南北向布方,共布设10×10米探方11个和探沟1个。月亮墩南北向布方,共布设10×10米探方7个和探沟1个。槐树墩南北向布方,共布设10×10米探方2个和探沟1个。另在团墩布设10×10米探方1个和探沟2个。(图1-3)图1-3丁家畈遗址布方图四、地层关系整个丁家畈遗址分布面积较大,且由5个高出周围地面2米~6米的各自相对独立的墩台组成,遗址的发掘工作主要在团墩、东墩、月亮墩和槐树墩进行,另在条公嘴墩进行勘探,五个墩台文化层堆积厚度不一,少则2米,最厚处达4.5米。其中团墩地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其余四个墩台的地层相对较薄,堆积较简单,以下分别介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周时期的王巡与地方控制[J]. 王坤鹏.  历史教学问题. 2018(06)
[2]周代南方的“金道锡行”试析——兼论青铜原料集散中心“繁汤”的形成[J]. 易德生.  社会科学. 2018(01)
[3]夏商时期安徽境内的淮河流域文化[J]. 裴世东.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1)
[4]江淮与皖南商周青铜器若干问题的思考[J]. 徐峰.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3(05)
[5]殷商时期东夷文化的变迁[J]. 李龙海.  华夏考古. 2013(02)
[6]安徽铜陵县师姑墩遗址发掘简报[J]. 朔知,王冬冬,罗汝鹏.  考古. 2013(06)
[7]安徽江淮流域环境考古综合集成研究展望[J]. 张广胜,黄润,谭绿贵,王吉怀,吴立,郝李霞.  皖西学院学报. 2012(05)
[8]试论安徽沿江平原商代遗存及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J]. 豆海锋.  江汉考古. 2012(03)
[9]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周崇云,朱华东,陆勤毅.  安徽史学. 2012(03)
[10]商代对江淮地区的经营——兼论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J]. 周书灿.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博士论文
[1]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 王峰.安徽大学 2011
[2]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D]. 张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硕士论文
[1]安徽江淮地区西周考古学文化研究[D]. 唐宁.山东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65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065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f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