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明嘉靖《皇帝谕祭》任环碑:沪苏抗倭真迹刻符

发布时间:2021-04-14 02:01
  本文应用真迹刻符研究方法来研究明嘉靖《皇帝谕祭》任环的碑刻。作为沪苏地区的明代抗倭战争中发现的唯一御题真迹,此碑记载苏松兵备任环率领明军击败长期危害海防、大肆劫掠的倭寇的史实,补充了相关文献记载的不足。结合碑刻所再现的明代沿海抗倭历史语境,可以诠释苏松地区在明代沿海抗倭斗争中所处的地域特性及其对江南人民生活安定与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的重要性。在文本分析中也解释了《皇帝谕祭》中所用"倭变"与史料所用"倭寇"之间的差异来由,指出嘉靖倭患的原因与中日政府的不同对策。 

【文章来源】:上海文化. 2020,(04)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明嘉靖《皇帝谕祭》任环碑:沪苏抗倭真迹刻符


《皇帝谕祭》碑刻

墓志,大学,日本,国名


第二阶段是唐代。初唐仍然以“倭奴”为国名,武周时期改为“日本”。《新唐书·东夷列传》:“日本,古倭奴也……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①关于日本名称的来由,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日本本国自称所改,因为日本人恶“倭”名而又自谓位于“近日”的东方,所以自称日本。另一种说法是由武则天所改定,称倭奴为日本。日本名称自唐代开始普遍使用,这是一个新称呼,也标志着中日关系的一个新时期。由于对“日本”国名改动这一重要事件没有真迹刻符的证据,仅有文献中的变化,一直令人感到遗憾。直到2004年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收藏的《井真成》墓志发现,在非文献之外的石刻墓志中,首次直接出现“日本”国名,而且是在日本僧人墓志的铭刻上。志文记载:“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②井真成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去世,至少在此前“日本”国名已经为唐代朝野俱识,否则不会有墓志公开记载。唐代开始“日本”国名取代汉以来的“倭国”,并且后世也至此有了真迹刻符的证据,这是比较文明史的一个大发现。

集安,吉林,倭寇


《好太王碑》(亦称《好大王碑》)树碑年代为公元414年(东晋义熙十年),是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即位后第二年为其父谈德即好太王(374-413年)所立。碑石现存吉林省集安市,汉字隶书。①高句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逸周书·王会》晋孔晁注“高夷,东北夷高句骊”。虽然号称从周代存在,但其古代部族的正史记录却是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朱蒙(即《汉书王莽传》的“驺”,也就是《好太王碑》中的邹蒙)建国,其实就是从夫馀部族分离的。所以汉武帝灭朝鲜时高句丽仍然是一个未兴盛的民族,《后汉书·东沃沮传》说:“武帝灭朝鲜,以沃沮地为玄菟郡……徙郡于高句丽西北。”无论如何,“倭寇”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5世纪的中国东夷高句丽《好太王碑》是无疑的。这又是真迹刻符对中日比较文明史的一个重要发现。而日本学者田中健夫的判断也是正确的,当时“倭寇”一词是指入侵朝鲜半岛的“日本侵略军”。他所说的“中世”就是指明代的“倭寇”,中世倭寇指海盗集团,也是明确无误的。必须说明的是,“倭寇”一词虽然起源相当早,但由于时代的不同,所指完全不同,古代指入侵日军,中世指海盗。到了20世纪的抗日战争,日寇之名再次出现,此次是指侵华日军。嘉靖《皇帝谕祭》碑用“倭变”,而明代的文献中特别是民间抗倭斗争中则常用“倭寇”,两词的能指所指、语境都有真迹刻符的思想史观念诠释。


本文编号:3136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136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3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