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遗址区古植被重建及原始农业研究
本文关键词:仰韶文化遗址区古植被重建及原始农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名称来源于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也是本文选择的研究区。仰韶村遗址自1921年发现以来共经历了三次发掘,主要从基于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考古学角度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历史。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对古文明遗址的研究,在注重对古土壤分析的同时,也强调借助其蕴含的原始农业信息。本研究结合土壤学和考古学,以仰韶文化遗址区文化剖面和自然剖面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年代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孢粉、植硅体、炭屑、有机碳同位素和土壤磷元素等古土壤特征定量分析,重建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古植被并推测当时粮食作物、火耕等原始农业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23130BC前呈温带草原植被,主要植被有蒿属、藜科、禾本科,周围有栎林的生长,气候较干冷;23130BC~11080BC,仰韶村文化遗址仍呈温带草原植被,主要植被为蒿属、禾本科、菊科,且有栎林的生长;11080BC~7490BC为以草本植物蒿属、藜科、禾本科为主的荒漠草原景观,且有栎林的发育,气候较干冷;7490~3540 BC为以草本植物蒿属、禾本科、藜科为主的草原景观,有较弱栎林的发育,气候较干冷;3540~2110BC为以草本植物禾本科、蒿属、藜科为主的温带草原景观,有较弱栎林的发育,气候较暖湿,是仰韶文化盛行时期;3540BC后仰韶文化衰落,呈现以蒿属、禾本科、远志为主的温带草原景观,有蕨类的生长,且有栎林、桦林的发育。(2)在仰韶文化盛行时期,仰韶先民懂得火耕以及使用动物残余物肥田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3)仰韶文化遗址区农作物以粟、黍为主,在仰韶晚期发现水稻扇形植硅体经证实属于该时期,仰韶村为典型的“南稻北粟”交错地带。本文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原发掘地首次从土壤中对孢粉、植硅体、炭屑、有机碳同位素、土壤磷元素提取蕴含的古环境和古人类活动信息,重建古植被,证实了火耕农业与使用动物残余物肥田的原始农业;并首次综合运用孢粉、植硅体、炭屑、磷元素等土壤特征反映“南稻北粟”交错带旱作刀耕火种农业。从土壤学的角度推导不同时间尺度下仰韶文化遗址古植被、古粮食作物、火耕等原始农业信息,加强了考古学和土壤学的结合,有助于还原文化遗址区的景观环境和古人类活动。
【关键词】:古土壤 原始农业 孢粉 “南稻北粟”交错带 仰韶文化遗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09;K87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2
-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12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项目依托12
- 1.2 研究现状12-19
- 1.2.1 仰韶文化遗址区研究现状12-13
- 1.2.2 文化遗址区古植被重建、原始农业研究现状13-18
- 1.2.3“刀耕火种”研究进展18-19
-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19-20
- 1.4 研究内容20-21
- 1.5 技术路线21-22
- 2 研究区概况22-26
- 2.1 地质、地貌特征22
- 2.2 气候特征22
- 2.3 植被特征22-23
- 2.4 剖面描述23-26
- 3 材料与方法26-31
- 3.1 ~14C测年26
- 3.2 孢粉、炭屑分析26-28
- 3.3 植硅体分析28-29
- 3.4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分析29-30
- 3.5 土壤磷元素分析30-31
- 4 仰韶村遗址文化剖面古土壤特征分析31-48
- 4.1 文化剖面年代框架31
- 4.2 文化剖面孢粉、炭屑特征31-41
- 4.2.1 文化剖面孢粉、炭屑分析31-39
- 4.2.2 灰坑、灰烬层孢粉、炭屑分析39-40
- 4.2.3 保护房内文化墙孢粉分析40-41
- 4.3 文化剖面植硅体分析41-44
- 4.3.1 文化剖面植硅体分析42-43
- 4.3.2 灰坑、灰烬层植硅体分析43
- 4.3.3 保护房内文化墙植硅体分析43-44
- 4.4 文化剖面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分析44-47
- 4.5 文化剖面土壤磷元素分析47-48
- 5 仰韶村遗址自然剖面古土壤特征分析48-57
- 5.1 自然剖面年代框架48
- 5.2 自然剖面孢粉、炭屑特征48-54
- 5.3 自然剖面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分析54-55
- 5.4 自然剖面土壤磷元素分析55-57
- 6 仰韶文化遗址区古植被重建及原始农业分析57-68
- 6.1 仰韶村遗址古植被重建57-64
- 6.1.1 文化剖面古植被重建57-61
- 6.1.2 自然剖面古植被重建61-64
- 6.1.3 仰韶文化遗址区古植被重建64
- 6.2 文化剖面和自然剖面对比分析64-66
- 6.3 仰韶村遗址火现象分析66
- 6.4“南稻北粟”交错地带分析66-68
- 7 结论与讨论68-70
- 7.1 结论68
- 7.2 可能的创新点68
- 7.3 讨论68-70
- 致谢70-72
- 参考文献72-76
- 附录76-79
- 作者简介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清海,杨振京,崔之久,阳小兰,梁文栋;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2 马振兴,黄俊华,魏源,李均辉,胡超涌;鄱阳湖沉积物近8ka来有机质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气候变化特征[J];地球化学;2004年03期
3 李小强;周新郢;尚雪;John Dodson;;黄土炭屑分级统计方法及其在火演化研究中的意义[J];湖泊科学;2006年05期
4 王海玉;刘延常;靳桂云;;山东省临沭县东盘遗址2009年度炭化植物遗存分析[J];东方考古;2011年00期
5 吴敬禄,,王苏民;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年02期
6 吴福莉,方小敏,马玉贞,安芷生,李吉均;黄土高原中部1.5 Ma以来古生态环境演化的孢粉记录[J];科学通报;2004年01期
7 马玉贞;吴福莉;方小敏;李吉均;安芷生;王维;;黄土高原陇东盆地朝那红黏土8.1~2.6 Ma的孢粉记录[J];科学通报;2005年15期
8 张玉兰;孢粉分析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J];上海地质;2005年01期
9 韩晓丽;孙爱芝;强杨;徐星娜;张德怀;;金佛山4种植物群落下表土炭屑特征初步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王永吉,吕厚远,衡平;植物硅酸体的分析方法[J];植物学报;1994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轶锋;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伟东;甘肃会宁硝沟剖面全新世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07年
2 罗虹;西藏措勤地区全新世孢粉植物群特征与气候变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曹现勇;安阳洹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沉积记录[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学丽;安阳地区不同植被单元花粉组合特征及其在古植被恢复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军;藏北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碳氮比以及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4年
6 杨颖;河湟地区金蝉口和李家坪齐家文化遗址植物大遗存分析[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仰韶文化遗址区古植被重建及原始农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0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