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高台县地埂坡M4壁画娱乐图再研究——与《河西高台县墓葬壁画娱乐图研究》商榷
发布时间:2021-06-07 05:35
高台县地埂坡M4壁画娱乐图中绘四人。通过对四人发式、服制和服色之研究,推知其发式为鲜卑髡剃之辫发,服制为鲜卑常着之袴褶,服色为鲜卑常见之赭色、黑色和白色。所进行的娱乐活动在表演形式上与鲜卑传统力士舞相吻合,应为鲜卑传统舞蹈。而其击打之乐器或是鲜卑传统乐器之虏鼓,或为秦汉时期发轫于北方游牧民族鼓吹乐中的手鼓。该图表明十六国时期表氏县(高台县境)及其周围生活着为数不少的河西鲜卑,独具特色的河西鲜卑文化丰富了古代河西地区的民族文化。
【文章来源】:敦煌学辑刊.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莫高窟第285窟东壁垂辫男供养人
图6 北魏元邵墓击鼓俑鼓吹乐大致出现于秦末汉初,史载“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45)又《乐府诗集》卷16《鼓吹曲辞一》引刘瓛《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欮野而有之矣。”(46)由此可见,鼓吹极可能是从楼烦传播进来的夷乐。两汉时期,鼓吹乐已广泛用于朝会宴乐、道路出行、丧葬等场合。早在汉代,政府为了加强对河西地区的控制就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大量的内地人口迁至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47),因而“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48),仅太兴三年(320)一次上邽军民“散奔凉州者万余人”(49),避难河西的除了大量流民,还有许多内地的豪强著姓、世家大族。因此,鼓吹乐随移民或避难者传至河西,为河西鲜卑所吸收也未尝不可能。恰如陈寅恪先生之言:“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50)洛阳北魏元邵墓即出土鼓吹乐俑(51),其中步行击鼓俑下身穿长袴(图6),一圆形鼓系于腰间,鼓面向右侧倾斜。彭阳新集北魏墓也出土了2件相同的鼓(图7),鼓面呈圆形,腹部圆润凸出。(52)河南邓县出土的南朝彩绘画像砖亦绘有鼓吹乐的场景(图8)。鼓吹乐中的鼓为手鼓,表演者应双手执棒,以便于在表演中边走边击打乐器。手鼓鼓身均有穿孔,既然可以将其系于腰间,自然也可以缚于背部,由一人背鼓,一人敲击。
娱乐图中四人均将顶发髡剃,只留中间一小撮,两鬓及脑后则蓄发结为尺余长辫。据《宋书·索虏传》载:“索头虏姓讬跋氏”(1),又“索头,鲜卑种……以其辫发故谓之索头”(2)。“索头”虽是南朝人对拓跋鲜卑的一种蔑称,但据此可推知其发式为“索发”。“索发”即为“辫发”,顾名思义,就是将头发编束为辫。亦有史料记载鲜卑为“披发”,如《南齐书》:“魏虏……姓托跋氏……被发左衽,故呼为索头。”(3)“被发”即“披发”,但鲜卑并非披散着头发,而是将编好的发辫披散于背后或垂于肩上(4),形似一条条“索”,因而才以“索头”称呼拓跋鲜卑。鲜卑男子辫发形象在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壁画中亦有所见,北壁东起第一幅《无量寿佛说法图》下,第一身男供养人像脑后垂有小辫(图2)。同壁东起第六幅《迦叶佛说法图》下,第一身男供养人脑后亦垂有小辫;东壁北侧说法图下也有一身男供养人脑后有小辫(图3)。(5)此种发式就是“辫发”,亦即“索发”,是鲜卑族人辫发习俗极为珍贵的图像资料。(6)图2 莫高窟第285窟北壁垂辫男供养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西墓葬中的鲜卑因素[J]. 吴荭,王策,毛瑞林. 考古与文物. 2012(04)
[2]河西高台县墓葬壁画娱乐图研究——河西高台县地埂坡M4墓葬壁画研究之二[J]. 郑怡楠. 敦煌学辑刊. 2010(02)
[3]河西高台县墓葬壁画祥瑞图研究——河西高台县地埂坡M4墓葬壁画研究之一[J]. 郑怡楠. 敦煌学辑刊. 2010(01)
[4]十六国时期的河西人口[J]. 高荣. 西北人口. 2003(02)
[5]髡发种种[J]. 林沄.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3(03)
[6]河西鲜卑事迹钩沉(下)[J]. 赵向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3)
[7]五凉时期河西人口研究[J]. 刘汉东. 社会科学. 1989(04)
[8]彭阳新集北魏墓[J]. 罗丰. 文物. 1988(09)
[9]论“凉州之乱”[J]. 施光明. 社会科学. 1984(02)
[10]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向西北地区的迁徙及其分布[J]. 周伟洲. 民族研究. 1983(05)
本文编号:3215973
【文章来源】:敦煌学辑刊.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莫高窟第285窟东壁垂辫男供养人
图6 北魏元邵墓击鼓俑鼓吹乐大致出现于秦末汉初,史载“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45)又《乐府诗集》卷16《鼓吹曲辞一》引刘瓛《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欮野而有之矣。”(46)由此可见,鼓吹极可能是从楼烦传播进来的夷乐。两汉时期,鼓吹乐已广泛用于朝会宴乐、道路出行、丧葬等场合。早在汉代,政府为了加强对河西地区的控制就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大量的内地人口迁至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47),因而“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48),仅太兴三年(320)一次上邽军民“散奔凉州者万余人”(49),避难河西的除了大量流民,还有许多内地的豪强著姓、世家大族。因此,鼓吹乐随移民或避难者传至河西,为河西鲜卑所吸收也未尝不可能。恰如陈寅恪先生之言:“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50)洛阳北魏元邵墓即出土鼓吹乐俑(51),其中步行击鼓俑下身穿长袴(图6),一圆形鼓系于腰间,鼓面向右侧倾斜。彭阳新集北魏墓也出土了2件相同的鼓(图7),鼓面呈圆形,腹部圆润凸出。(52)河南邓县出土的南朝彩绘画像砖亦绘有鼓吹乐的场景(图8)。鼓吹乐中的鼓为手鼓,表演者应双手执棒,以便于在表演中边走边击打乐器。手鼓鼓身均有穿孔,既然可以将其系于腰间,自然也可以缚于背部,由一人背鼓,一人敲击。
娱乐图中四人均将顶发髡剃,只留中间一小撮,两鬓及脑后则蓄发结为尺余长辫。据《宋书·索虏传》载:“索头虏姓讬跋氏”(1),又“索头,鲜卑种……以其辫发故谓之索头”(2)。“索头”虽是南朝人对拓跋鲜卑的一种蔑称,但据此可推知其发式为“索发”。“索发”即为“辫发”,顾名思义,就是将头发编束为辫。亦有史料记载鲜卑为“披发”,如《南齐书》:“魏虏……姓托跋氏……被发左衽,故呼为索头。”(3)“被发”即“披发”,但鲜卑并非披散着头发,而是将编好的发辫披散于背后或垂于肩上(4),形似一条条“索”,因而才以“索头”称呼拓跋鲜卑。鲜卑男子辫发形象在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壁画中亦有所见,北壁东起第一幅《无量寿佛说法图》下,第一身男供养人像脑后垂有小辫(图2)。同壁东起第六幅《迦叶佛说法图》下,第一身男供养人脑后亦垂有小辫;东壁北侧说法图下也有一身男供养人脑后有小辫(图3)。(5)此种发式就是“辫发”,亦即“索发”,是鲜卑族人辫发习俗极为珍贵的图像资料。(6)图2 莫高窟第285窟北壁垂辫男供养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西墓葬中的鲜卑因素[J]. 吴荭,王策,毛瑞林. 考古与文物. 2012(04)
[2]河西高台县墓葬壁画娱乐图研究——河西高台县地埂坡M4墓葬壁画研究之二[J]. 郑怡楠. 敦煌学辑刊. 2010(02)
[3]河西高台县墓葬壁画祥瑞图研究——河西高台县地埂坡M4墓葬壁画研究之一[J]. 郑怡楠. 敦煌学辑刊. 2010(01)
[4]十六国时期的河西人口[J]. 高荣. 西北人口. 2003(02)
[5]髡发种种[J]. 林沄.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3(03)
[6]河西鲜卑事迹钩沉(下)[J]. 赵向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3)
[7]五凉时期河西人口研究[J]. 刘汉东. 社会科学. 1989(04)
[8]彭阳新集北魏墓[J]. 罗丰. 文物. 1988(09)
[9]论“凉州之乱”[J]. 施光明. 社会科学. 1984(02)
[10]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向西北地区的迁徙及其分布[J]. 周伟洲. 民族研究. 1983(05)
本文编号:3215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15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