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墓葬分期再讨论
发布时间:2021-06-11 21:49
上层积石冢阶段是牛河梁遗址发现墓葬最多的时期,这些墓葬间应存在埋葬时间早晚的差异,通过对墓葬特征的分析试图确定墓葬年代划分的标尺。分析表明,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墓葬在石棺的砌筑、死者的头向等方面存在规律性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阶段墓葬的分期,新的分期结果将为社会分化和群体关系的讨论提供时间框架。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牛河梁遗址墓葬墓主头向分布区间
N2Z1是牛河梁遗址发现墓葬数量最多的遗迹单位,共发现墓葬27座,排除其中无法确定年代的2座墓葬,属于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墓葬共计25座。仰身直肢葬死者头向较为明确,对二次葬个体的头部位置也进行了特别的处理,位置清晰明确,也可以依据头部所在位置确定其头向。这表明,头向度的差异并非随机的行为,而是对死者进行有意识处理的结果。初步统计可以发现,N2Z1墓葬死者头向相对较为集中,皆为东西向。除了人骨朽蚀严重无法确定其头向的墓葬之外,根据墓葬中死者头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组:一组墓主人头向偏西,另一组墓主人头向偏东(表二)。对N2Z1死者头向特征的分布位置的统计没有发现明显的规律(图二),除位于中心位置的两座西向墓葬外,积石冢南侧部分两种头向的墓葬交错分布。这表明在N2Z1的墓葬中,死者头向度的差异与社会群体的区分无关,而可能与不同时期的社会习惯有关,即与埋葬时间的差异有关。
《牛河梁》提供了一组东向墓与西向墓的层位关系:M4 (东向)的封土封沙层被79M2(西向)的封土封沙层所叠压,79M2打破M4封土封沙层,即地层关系显示M4的年代应早于79M2的年代,由此可以推测N16西向墓的年代略晚于东向墓。未见西南向墓与其他两组墓葬直接的层位关系。西南向墓位于发掘区西侧,属《牛河梁》所划分的“西侧墓葬遗存”,被Z1的西界墙所叠压。东向墓(M4)位于Z1界墙所圈定范围的中心位置,应是与Z1界墙关系最为密切的遗迹单位,两者的修筑年代也应较为相近,由此可以推测西南向墓的年代应略早于东向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分期和年代[J]. 王芬,栾丰实. 中原文物. 2016(04)
[2]大南沟遗址的社会结构及相关问题探讨[J]. 郭明. 华夏考古. 2011(01)
本文编号:3225345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牛河梁遗址墓葬墓主头向分布区间
N2Z1是牛河梁遗址发现墓葬数量最多的遗迹单位,共发现墓葬27座,排除其中无法确定年代的2座墓葬,属于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墓葬共计25座。仰身直肢葬死者头向较为明确,对二次葬个体的头部位置也进行了特别的处理,位置清晰明确,也可以依据头部所在位置确定其头向。这表明,头向度的差异并非随机的行为,而是对死者进行有意识处理的结果。初步统计可以发现,N2Z1墓葬死者头向相对较为集中,皆为东西向。除了人骨朽蚀严重无法确定其头向的墓葬之外,根据墓葬中死者头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组:一组墓主人头向偏西,另一组墓主人头向偏东(表二)。对N2Z1死者头向特征的分布位置的统计没有发现明显的规律(图二),除位于中心位置的两座西向墓葬外,积石冢南侧部分两种头向的墓葬交错分布。这表明在N2Z1的墓葬中,死者头向度的差异与社会群体的区分无关,而可能与不同时期的社会习惯有关,即与埋葬时间的差异有关。
《牛河梁》提供了一组东向墓与西向墓的层位关系:M4 (东向)的封土封沙层被79M2(西向)的封土封沙层所叠压,79M2打破M4封土封沙层,即地层关系显示M4的年代应早于79M2的年代,由此可以推测N16西向墓的年代略晚于东向墓。未见西南向墓与其他两组墓葬直接的层位关系。西南向墓位于发掘区西侧,属《牛河梁》所划分的“西侧墓葬遗存”,被Z1的西界墙所叠压。东向墓(M4)位于Z1界墙所圈定范围的中心位置,应是与Z1界墙关系最为密切的遗迹单位,两者的修筑年代也应较为相近,由此可以推测西南向墓的年代应略早于东向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分期和年代[J]. 王芬,栾丰实. 中原文物. 2016(04)
[2]大南沟遗址的社会结构及相关问题探讨[J]. 郭明. 华夏考古. 2011(01)
本文编号:3225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2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