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陶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2 17:52
  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是一处文化内涵比较单一的兴隆洼文化时期遗址,房址、灰坑及墓葬是遗址内的主要遗迹。陶器作为出土最多的遗物之一,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筒形罐和陶钵为主要的陶器组合,结合陶器的器型特征、尺寸以及出土位置,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陶器的功能,从器型分类来看,中型陶罐数量最多,应是多数人能够获得且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器物。从纹饰来看,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的完整陶器近三分之二施有凸泥带,腹部主体纹饰以横带状网格纹和短斜线交叉纹为主,该遗址陶器具备了凸泥带、三段式施纹、筒形罐这些兴隆洼文化时期陶器的典型特征,可以确定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应属于兴隆洼文化兴隆洼类型,而兴隆洼文化在辽西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总的来看,之字纹、筒形罐这些文化元素作为辽西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标志,深刻影响了辽西地区的文化内涵。对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人骨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的分析,粟黍等C4植物在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被作为主食,肉食则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经济应是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生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古病理学、生产工具的类型及遗物...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陶器研究


2F18平、剖面图

陶器


17颈部素面,腹壁施横排网格纹,共2排。高7.4、口径12.4、底径12.4厘米。F18②:103,(图2.2.4-5)陶盅,夹细砂,陶质较硬,胎体略厚,内外壁均呈灰褐色,捏制而成,口微敛,尖圆唇,外壁凹凸不平,素面。高3.3、口径2.5、底径1.7厘米。小口双耳壶1件,F18②:60,(图2.2.4-6)双系敛口罐,夹粗砂,陶质较硬,胎体较薄,外壁及底部呈灰褐色及灰黑色,内壁呈灰黑色,捏制而成。敛口,圆唇,腹壁斜弧外鼓,平底,口部残缺,肩部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耳,耳体中部自上、下两侧对穿成长孔。通体素面。高7.4、口径3.4、底径5.1厘米。双槽陶器1件。F18②:22,双槽陶器,夹粗砂,陶质较硬,含少量云母,手制,器体平面呈梯形,一面较平整,另一面器身中部存有两道凹槽,两侧及一端呈外凸弧形,另一端平直。长7.5、宽5.1、厚2.1厘米。陶饼1件。F18②:64,泥质陶饼,陶质较疏松,灰褐色,局部呈灰黑色,手制,器体残存呈三角形,边缘不齐整,一面较平,一面隆起,呈灰黑色,通体素面。直径5.1、厚2.2厘米。123456图2.2.4F18居住面出土陶器图1、2.陶罐3、4.陶钵5.陶杯6.小口双耳壶F22

关系图,层位,关系图,原生土


F22 位于遗址发掘区东南角,房址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生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坡状。房址平面近方形,为半地穴式建筑,四壁均略外弧,壁面较直略内收,四壁均为原生土壁,总体保存较好,均未见加工痕迹。室内面积为71.56 平方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兴隆洼文化的分期与年代[J]. 杜战伟,韩斐.  考古. 2019(03)
[2]当今考古学的陶器研究[J]. 赵辉.  江汉考古. 2019(01)
[3]兴隆沟遗址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J]. 张雪莲,刘国祥,王明辉,吕鹏.  南方文物. 2017(04)
[4]多样的陶器烧制技术:选择还是进化[J]. 郭梦.  考古. 2016(03)
[5]赤峰兴隆沟遗址人类椎骨疾病的生物考古学研究[J]. 侯侃,王明辉,朱泓.  人类学学报. 2017(01)
[6]史前陶器研究的新思考[J]. 李新伟.  南方文物. 2015(04)
[7]操作链理论与陶器制作技术研究[J]. 郭梦.  考古. 2013 (04)
[8]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动物遗存[J]. 索秀芬,李少兵.  草原文物. 2013(01)
[9]兴隆洼文化筒形罐的纹饰艺术分析[J]. 陈继玲,陈胜前.  边疆考古研究. 2012(01)
[10]刍议兴隆洼文化蚌器[J]. 陈国庆,张大鹏.  北方文物. 2012(03)

博士论文
[1]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 汤卓炜.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研究[D]. 高鹰.内蒙古大学 2017
[2]兴隆洼文化玉器述论[D]. 刘赫东.辽宁师范大学 2014
[3]论兴隆洼文化手工业[D]. 周晓冰.辽宁师范大学 2014
[4]兴隆洼文化陶器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 智朴.辽宁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43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43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5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