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
发布时间:2021-07-03 07:21
本文首先回顾了1928年之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状况,探讨了以史语所考古为代表的中国科学考古学诞生之前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进而分析了史语所科学考古思想宗旨的起源和具体内容。说明史语所学术的指导思想在于在中国推行新学术,这是西方汉学和中国近代学术潮流相结合的结果,考古学是傅斯年新史学实践的工具,故而史语所考古学的特点也就是新史学的特点。傅斯年在中国科学考古学肇始期具有巨大事功,南京国民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在推进考古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史语所大陆时期20年的考古活动,本文分为4个阶段加以叙说和分析。分别是:1、探索期(1928—29),即小屯的前三次发掘,或者说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2、发展期(1930—34),从城子崖到殷墟第九次发掘;3、鼎盛期(1934—37),即安阳第十—十五次发掘;4、延续期(1937—49),即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时期。这四个时期体现了史语所科学考古学由草创到发展到成熟的一个渐进过程,这个过程受到了国家政治局势的密切影响,但指导思想始终未变。经由20年的努力,中国史前考古和殷商考古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此过程中,中国考古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种种学术传统也逐渐形成。在...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相关研究之回顾
1、民国时期的有关论著
2、解放后大陆学术界的民国考古学史研究
3、1949年以来台湾和海外学者的民国考古学史研究
4、西方学者对中国考古学史的认识
三 方法论的探讨
第一章 1928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
一 20世纪初期西方考古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二 新材料的扩充和甲骨学研究的意义
三 科学思想与田野方法的引入
四 传统学者对考古学的认识及其实践
五 李济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
六 小结
第二章 史语所考古在思想与组织上的准备
一 傅斯年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二 现代学术机构史语所的创立
三 史语所考古学的思想入口
四 小结
第三章 史语所考古的探索期(1928—29)——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
一 安阳发掘的前奏
二 殷墟第一次试掘及其特点
三 李、董第二次发掘以及方法上的改进
四 第三次发掘及其重大收获
五 中央与河南在考古活动上的政治博弈
六 小结
第四章 史语所考古的发展期(1930—34)——从城子崖到殷墟第九次发掘
一 城子崖发掘与龙山文化的研究
二 安阳第四次发掘和“殷墟漂没说”的解决
三 第五次发掘与“后冈三叠层”的发现
四 河南古迹研究会及其初期活动
五 殷墟第六—九次发掘及发掘方法的进步
七 类型学探索与考古学解释
八 小结
第五章 史语所考古的鼎盛期(1934-37)——安阳第十—十五次发掘
一 梁思永领导下的殷陵发掘及重大收获
1、殷墟第十次发掘
2、殷墟第十一次发掘
3、殷墟第十二次发掘
二 殷墟第十三—十五次发掘和遗址发掘方法的成熟
三 山东古迹会的调查和两城镇发掘
四 河南古迹会在历史期考古上的努力
五 史语所考古活动向安徽的延伸
六 考古调查、发掘和整理方法的逐步形成
七 小结
第六章 史语所考古的延续期(1937—49)——抗日战争与国内战争期间的考古活动
一 吴金鼎与西南考古的开拓
1、苍洱古迹考察团
2、川康古迹考察团
3、琴台整理工作团
二 夏鼐在西北地区的考古成就
三 石璋如的田野活动和史语所的民族考古学探索
1、晋绥调查、天工学社与史语所的民族考古学实践
2、西北史地考察团的考古活动
四 史语所考古人才队伍的构成分析
1、资历
2、教育背景
3、地缘和派系
4、社会阶层与出身
五 战争期间史语所的考古学研究
1、陶器的分类整理
2、青铜器的分类与研究
3、李济类型学思想的来源及特点
4、西方类型学思想在中国的译介
5、李济的思想行为特征
六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一 史语所考古学的基本特征
1、国家学术与集众研究
2、历史学的学科定位
3、科学主义原则
4、民族主义立场
5、自由主义精神
二 科学考古学对社会与学术的影响
三 批评与反思
1、与西方考古学发展潮流的疏离
2、中西考古学价值观的差异
3、对史语所考古学科学主义取向的反思
参考书目
致谢
本文编号:3262146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相关研究之回顾
1、民国时期的有关论著
2、解放后大陆学术界的民国考古学史研究
3、1949年以来台湾和海外学者的民国考古学史研究
4、西方学者对中国考古学史的认识
三 方法论的探讨
第一章 1928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
一 20世纪初期西方考古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二 新材料的扩充和甲骨学研究的意义
三 科学思想与田野方法的引入
四 传统学者对考古学的认识及其实践
五 李济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
六 小结
第二章 史语所考古在思想与组织上的准备
一 傅斯年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二 现代学术机构史语所的创立
三 史语所考古学的思想入口
四 小结
第三章 史语所考古的探索期(1928—29)——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
一 安阳发掘的前奏
二 殷墟第一次试掘及其特点
三 李、董第二次发掘以及方法上的改进
四 第三次发掘及其重大收获
五 中央与河南在考古活动上的政治博弈
六 小结
第四章 史语所考古的发展期(1930—34)——从城子崖到殷墟第九次发掘
一 城子崖发掘与龙山文化的研究
二 安阳第四次发掘和“殷墟漂没说”的解决
三 第五次发掘与“后冈三叠层”的发现
四 河南古迹研究会及其初期活动
五 殷墟第六—九次发掘及发掘方法的进步
七 类型学探索与考古学解释
八 小结
第五章 史语所考古的鼎盛期(1934-37)——安阳第十—十五次发掘
一 梁思永领导下的殷陵发掘及重大收获
1、殷墟第十次发掘
2、殷墟第十一次发掘
3、殷墟第十二次发掘
二 殷墟第十三—十五次发掘和遗址发掘方法的成熟
三 山东古迹会的调查和两城镇发掘
四 河南古迹会在历史期考古上的努力
五 史语所考古活动向安徽的延伸
六 考古调查、发掘和整理方法的逐步形成
七 小结
第六章 史语所考古的延续期(1937—49)——抗日战争与国内战争期间的考古活动
一 吴金鼎与西南考古的开拓
1、苍洱古迹考察团
2、川康古迹考察团
3、琴台整理工作团
二 夏鼐在西北地区的考古成就
三 石璋如的田野活动和史语所的民族考古学探索
1、晋绥调查、天工学社与史语所的民族考古学实践
2、西北史地考察团的考古活动
四 史语所考古人才队伍的构成分析
1、资历
2、教育背景
3、地缘和派系
4、社会阶层与出身
五 战争期间史语所的考古学研究
1、陶器的分类整理
2、青铜器的分类与研究
3、李济类型学思想的来源及特点
4、西方类型学思想在中国的译介
5、李济的思想行为特征
六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一 史语所考古学的基本特征
1、国家学术与集众研究
2、历史学的学科定位
3、科学主义原则
4、民族主义立场
5、自由主义精神
二 科学考古学对社会与学术的影响
三 批评与反思
1、与西方考古学发展潮流的疏离
2、中西考古学价值观的差异
3、对史语所考古学科学主义取向的反思
参考书目
致谢
本文编号:3262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6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