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南洼遗址出土的宋代玻璃饰品
发布时间:2021-07-05 23:49
2004—2006年,登封南洼遗址出土了风化严重的白色项链2004M18:1,发掘者认为是二里头阶段的白陶(高岭土)制品。为验证此出土文物的成分与制作年代,扫描电镜、XRF成分分析显示为铅基玻璃(PbO-Al2O3·K2O-SiO2)。2004M18出土人骨14C测年结果为北宋。又对该遗址有北宋纪年M26:2耳珰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亦为铅基玻璃(PbO-Al2O3·SiO2)。白色项链、耳珰的扫描电镜、XRF成分分析结果一致,与14C测年结果也基本吻合,故2004M18出土项链应该是北宋时期的。两座墓葬形制规模相对较小,但均随葬玻璃器皿。这从某种程度也说明了玻璃制品随着技术的成熟,其消费群体也开始扩大,玻璃制品消费日益大众化。这种铅基玻璃的出现比文献记载提前了400年左右。
【文章来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0,32(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2004M26:2背散射图像及其能谱分析结果
随葬品有耳饰1件、锡簪1枚、铜镜1面以及铜钱4枚。耳 饰M26:2,位于头部左侧,白色,球形,上部为半环形钮。高1.1 cm,直径1.3 cm。铜镜1面,位于墓主上腹,编号为M26:3,素面镜,呈八瓣葵花形,桥形钮。直径12.3 cm,钮宽1.1 cm,缘厚0.3 cm。锡簪1件,位于头部西侧,编号为M26:1,双齿,其中一齿较弯,另一齿的末端有一小圆球,圆球下半部饰莲花纹,齿的截面为圆形。残长9.8 cm(图1b)。铜钱5枚,散见于头部右侧和左臂肱骨北侧,文字均为由右向左旋读。M26:5,景德元宝,钱径2.4 cm,穿宽0.6 cm,廓厚0.17 cm;M26:6,天圣元宝,钱径2.5 cm,穿宽0.7 cm,廓厚0.14 cm;M26:7,祥符元宝,钱径2.5 cm,穿径0.6 cm,廓厚0.12 cm;M26:8,祥符元宝,钱径2.5 cm,穿径0.6 cm,廓厚0.14 cm;M26:9,祥符通宝,钱径2.5 cm,穿径0.7 cm,廓厚0.13 cm[3]。
M18:1使用清华大学摩擦学重点实验室FEI环境扫描电镜,并配合背散射和能谱分析进行检测。二次电子图像和背散射图像显示其呈层状分布,其能谱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铅基玻璃(PbO-CaO-SiO2)(图2)。M26:2在二次电子图像和背散射图像观察与M18项链结果微形貌结果近似。M18-1的EDX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PbO、CaO、SiO2、SO2、NaO,还有微量成分Al2O3(图1)。M26:2点1显示主要成分为PbO、SiO,微量成分有SO2、Al2O3。点3显示主要成分为PbO、CaO、SiO2、Fe2O3、P2O5、Al2O3,微量成分MgO。可见其主要成分为PbO-Al2O3·SO2,即铅基玻璃(图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古玻璃研究的几点看法[J]. 干福熹. 硅酸盐学报. 2004(02)
[2]安徽古玻璃璧分析[J]. 王步毅,王昌燧,林淑钦,张庶元. 考古与文物. 1995(05)
[3]试探中国传统玻璃的源流及炼丹术在其间的贡献[J]. 赵匡华.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1(02)
[4]扬州西汉PbO-BaO-SiO2系玻璃及其腐蚀层的研究[J]. 李家治,陈显求. 硅酸盐学报. 1986(03)
[5]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J]. 安家瑶. 考古学报. 1984(04)
[6]中国早期玻璃器检验报告[J]. 史美光,曲长芝,张日清,李敏生,安家瑶. 考古学报. 1984(04)
本文编号:3267079
【文章来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0,32(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2004M26:2背散射图像及其能谱分析结果
随葬品有耳饰1件、锡簪1枚、铜镜1面以及铜钱4枚。耳 饰M26:2,位于头部左侧,白色,球形,上部为半环形钮。高1.1 cm,直径1.3 cm。铜镜1面,位于墓主上腹,编号为M26:3,素面镜,呈八瓣葵花形,桥形钮。直径12.3 cm,钮宽1.1 cm,缘厚0.3 cm。锡簪1件,位于头部西侧,编号为M26:1,双齿,其中一齿较弯,另一齿的末端有一小圆球,圆球下半部饰莲花纹,齿的截面为圆形。残长9.8 cm(图1b)。铜钱5枚,散见于头部右侧和左臂肱骨北侧,文字均为由右向左旋读。M26:5,景德元宝,钱径2.4 cm,穿宽0.6 cm,廓厚0.17 cm;M26:6,天圣元宝,钱径2.5 cm,穿宽0.7 cm,廓厚0.14 cm;M26:7,祥符元宝,钱径2.5 cm,穿径0.6 cm,廓厚0.12 cm;M26:8,祥符元宝,钱径2.5 cm,穿径0.6 cm,廓厚0.14 cm;M26:9,祥符通宝,钱径2.5 cm,穿径0.7 cm,廓厚0.13 cm[3]。
M18:1使用清华大学摩擦学重点实验室FEI环境扫描电镜,并配合背散射和能谱分析进行检测。二次电子图像和背散射图像显示其呈层状分布,其能谱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铅基玻璃(PbO-CaO-SiO2)(图2)。M26:2在二次电子图像和背散射图像观察与M18项链结果微形貌结果近似。M18-1的EDX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PbO、CaO、SiO2、SO2、NaO,还有微量成分Al2O3(图1)。M26:2点1显示主要成分为PbO、SiO,微量成分有SO2、Al2O3。点3显示主要成分为PbO、CaO、SiO2、Fe2O3、P2O5、Al2O3,微量成分MgO。可见其主要成分为PbO-Al2O3·SO2,即铅基玻璃(图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古玻璃研究的几点看法[J]. 干福熹. 硅酸盐学报. 2004(02)
[2]安徽古玻璃璧分析[J]. 王步毅,王昌燧,林淑钦,张庶元. 考古与文物. 1995(05)
[3]试探中国传统玻璃的源流及炼丹术在其间的贡献[J]. 赵匡华.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1(02)
[4]扬州西汉PbO-BaO-SiO2系玻璃及其腐蚀层的研究[J]. 李家治,陈显求. 硅酸盐学报. 1986(03)
[5]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J]. 安家瑶. 考古学报. 1984(04)
[6]中国早期玻璃器检验报告[J]. 史美光,曲长芝,张日清,李敏生,安家瑶. 考古学报. 1984(04)
本文编号:3267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6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