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鱼袋致仕李君尉铭文紫石砚赏析
发布时间:2021-07-09 06:51
<正>端砚始产于何时?一直是砚文化研究和收藏界关注争论的焦点。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即初唐高祖李渊时期。而《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认为:"考端砚,始见李贺诗"(李生于公元790年),即为中唐时期。而目前国家馆藏的有考古出土报告的唐代端砚,也皆由中晚唐墓出土。不过,不少古砚收藏家根据古砚型制变化规律和藏品,认为端砚始产,应早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03)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李君尉铭文石砚
权地月臣,薦大之利:此属于四字韵文,前后呼应,在唐代碑志中,十分流行。考“权”有多种词性含义,作名词,主要有权力、权益、权威之意;作动词,主要有应变、权衡、用权之意;作副词,主要有权且、暂时之意,可引申为“暂时行使”某职权,如“权国”,就是摄政的意思。这里有可能指“受诏修国史”的任职经历。“臣”作名词,指“大臣”的职务或古人自称;若作动词,则有“臣服”的意思。“地”指宽广的大地或胸怀,“月”指位高而明亮;所以,这4个字的含义可理解为“在朝廷要害部门当官,有经天纬地之才;用权要胸怀大地,心装明月”。“薦”也有多种词性含义,读豸zhi时,作名词,意指獬豸(獬廌),传说中能辩别是非曲直的神兽。读jiàn时,为荐的古体字,一为名词,指“薦食的草”;作副词,主要有反复、多次的意思;作动词,主要有推荐、举荐和报效的意思,如鲁迅诗“我以我血薦轩辕”中的“薦”字,就是报效的意思。“利”主要有利益、贡献的意思。很明显,“大之利”应为一个词组,与“薦”搭配,形成动宾结构;意为“报效国家朝廷,做最大的贡献”。如此对应,“权地月臣”也应是一、三动宾结构。因此,结合砚主的特殊身份和退休铭砚的背景,这8个字主要想表达两层意思,一为抒发感情,写理想信仰;二为人生总结,记录成就。砚铭通解:砚主人李君尉是一名荣立过战功的骑都尉,承蒙皇帝恩典,奉诏修撰国史。今享挂鱼袋退休,特撰砚铭,以资纪念:身为朝廷重臣,要胸怀大地、公正贤明;努力以最大的贡献,报效国家朝廷!
细审本砚砚铭,文字为锐器勒刻,与唐代常见的墓志、碑志相比,显得简单草率,而且“薦”字还多写了一竖,很容易让人产生“随葬草就”的联想。其实,古代任何器物和载体铭文,都有时代特征,唐代墓志、碑志属特定标志物,为集体行为,规制仪式感强,多请名人撰文、名家书丹、专业石匠刻勒,显得正规庄严。而砚铭肇始于汉,唐代偶见,多属于个人自娱、友人题刻,甚至隐私作品,大多自撰自刻。从已出土的古砚实物来看,一直到北宋,石砚铭文大都为锐器“单刀”刻划而成,如果为双刀篆刻,反而与时代风格不符。本砚砚主李君尉,身为修国史的官员,其书法水平应该不差;但他不是明清时代时尚篆刻的文人,而且年迈退休时,目力和体力均会不济。因此,结合铭文行文规范、字口深峻、勒刻从容判断,砚铭系随葬前匆忙草就的可能性不大;同时,从铭文书法有据无神,字法合度、脱误“尉”字和“薦”字多笔来看,砚铭自书自刻的可能性不大,极有可能为自拟砚铭,由他人抄刻上砚。图6 开元盛世开创者唐玄宗像
本文编号:3273258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03)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李君尉铭文石砚
权地月臣,薦大之利:此属于四字韵文,前后呼应,在唐代碑志中,十分流行。考“权”有多种词性含义,作名词,主要有权力、权益、权威之意;作动词,主要有应变、权衡、用权之意;作副词,主要有权且、暂时之意,可引申为“暂时行使”某职权,如“权国”,就是摄政的意思。这里有可能指“受诏修国史”的任职经历。“臣”作名词,指“大臣”的职务或古人自称;若作动词,则有“臣服”的意思。“地”指宽广的大地或胸怀,“月”指位高而明亮;所以,这4个字的含义可理解为“在朝廷要害部门当官,有经天纬地之才;用权要胸怀大地,心装明月”。“薦”也有多种词性含义,读豸zhi时,作名词,意指獬豸(獬廌),传说中能辩别是非曲直的神兽。读jiàn时,为荐的古体字,一为名词,指“薦食的草”;作副词,主要有反复、多次的意思;作动词,主要有推荐、举荐和报效的意思,如鲁迅诗“我以我血薦轩辕”中的“薦”字,就是报效的意思。“利”主要有利益、贡献的意思。很明显,“大之利”应为一个词组,与“薦”搭配,形成动宾结构;意为“报效国家朝廷,做最大的贡献”。如此对应,“权地月臣”也应是一、三动宾结构。因此,结合砚主的特殊身份和退休铭砚的背景,这8个字主要想表达两层意思,一为抒发感情,写理想信仰;二为人生总结,记录成就。砚铭通解:砚主人李君尉是一名荣立过战功的骑都尉,承蒙皇帝恩典,奉诏修撰国史。今享挂鱼袋退休,特撰砚铭,以资纪念:身为朝廷重臣,要胸怀大地、公正贤明;努力以最大的贡献,报效国家朝廷!
细审本砚砚铭,文字为锐器勒刻,与唐代常见的墓志、碑志相比,显得简单草率,而且“薦”字还多写了一竖,很容易让人产生“随葬草就”的联想。其实,古代任何器物和载体铭文,都有时代特征,唐代墓志、碑志属特定标志物,为集体行为,规制仪式感强,多请名人撰文、名家书丹、专业石匠刻勒,显得正规庄严。而砚铭肇始于汉,唐代偶见,多属于个人自娱、友人题刻,甚至隐私作品,大多自撰自刻。从已出土的古砚实物来看,一直到北宋,石砚铭文大都为锐器“单刀”刻划而成,如果为双刀篆刻,反而与时代风格不符。本砚砚主李君尉,身为修国史的官员,其书法水平应该不差;但他不是明清时代时尚篆刻的文人,而且年迈退休时,目力和体力均会不济。因此,结合铭文行文规范、字口深峻、勒刻从容判断,砚铭系随葬前匆忙草就的可能性不大;同时,从铭文书法有据无神,字法合度、脱误“尉”字和“薦”字多笔来看,砚铭自书自刻的可能性不大,极有可能为自拟砚铭,由他人抄刻上砚。图6 开元盛世开创者唐玄宗像
本文编号:3273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7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