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在中国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1-07-23 04:16
环扣链条作为印度菩萨像的装饰物,广泛流行于笈多时代、后笈多时代,直至帕拉时代,波及古印度大部版图。约自6世纪50年代,印度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自海路传入中土,并进一步吸收汉地世俗社会流行的链条式样迅速中国化,北周、北齐、隋代在成都、关中、陇东、邺城等区域风行一时,连绵至初盛唐敦煌地区。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亦展现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强大的生机活力。
【文章来源】:艺术设计研究. 2020,(03)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印度笈多时代与后笈多时代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实例
图1:印度笈多时代与后笈多时代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实例其二,腰带饰。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伽巴德(Aurangabad)第2窟6世纪后半胁侍菩萨像(图1-2)、鹿野苑遗址出土6~7世纪文殊菩萨像(图1-3)(4)、比哈尔邦那烂陀佛寺遗址出土7世纪观音菩萨像(图1-4)(5),均在腰间围系环扣链条状腰带饰。环扣链条围绕腰部数周、两周、一周后,从中间方形或椭圆形饰物中抽出,随意缠绕后下垂,末端系吊坠。以上诸例环扣链条状腰带饰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有围系固定下身长裙的实际用途。
其一,胸饰璎珞。西安雁塔区太平堡村出土隋代菩萨像(图4-1)(9)、西安碑林博物馆藏隋代菩萨像(图4-2),以及西安莲湖区唐礼泉寺遗址出土隋代菩萨像(图4-3),均佩戴扁平状项饰,在项圈下缘中间位置垂挂环扣链条与铃饰组成的胸饰璎珞。这种表现形式有别于印度诸多实例,应是汉文化地区的创新产物,呈现鲜明地域特征。铃饰作为菩萨像饰物流行于南北朝时期至隋代,其与世俗社会的广泛使用不无关系。图4-1铃饰在下端雕刻出长条状铃口,酷似北票县四花营子乡房身村前燕二号墓出土金铃(10)。图4-2、4-3大铃周围环绕小铃,与北京西郊八宝山附近西晋墓出土银铃类似(11)。而环扣链条垂挂铃饰的形式,曾见于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金耳坠(图5)(12),只不过金耳坠链条的每个环为两匝,与菩萨像环扣链条的每个环为一匝的结构略有区别。图4:关中与陇东地区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实例
本文编号:3298575
【文章来源】:艺术设计研究. 2020,(03)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印度笈多时代与后笈多时代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实例
图1:印度笈多时代与后笈多时代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实例其二,腰带饰。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伽巴德(Aurangabad)第2窟6世纪后半胁侍菩萨像(图1-2)、鹿野苑遗址出土6~7世纪文殊菩萨像(图1-3)(4)、比哈尔邦那烂陀佛寺遗址出土7世纪观音菩萨像(图1-4)(5),均在腰间围系环扣链条状腰带饰。环扣链条围绕腰部数周、两周、一周后,从中间方形或椭圆形饰物中抽出,随意缠绕后下垂,末端系吊坠。以上诸例环扣链条状腰带饰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有围系固定下身长裙的实际用途。
其一,胸饰璎珞。西安雁塔区太平堡村出土隋代菩萨像(图4-1)(9)、西安碑林博物馆藏隋代菩萨像(图4-2),以及西安莲湖区唐礼泉寺遗址出土隋代菩萨像(图4-3),均佩戴扁平状项饰,在项圈下缘中间位置垂挂环扣链条与铃饰组成的胸饰璎珞。这种表现形式有别于印度诸多实例,应是汉文化地区的创新产物,呈现鲜明地域特征。铃饰作为菩萨像饰物流行于南北朝时期至隋代,其与世俗社会的广泛使用不无关系。图4-1铃饰在下端雕刻出长条状铃口,酷似北票县四花营子乡房身村前燕二号墓出土金铃(10)。图4-2、4-3大铃周围环绕小铃,与北京西郊八宝山附近西晋墓出土银铃类似(11)。而环扣链条垂挂铃饰的形式,曾见于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金耳坠(图5)(12),只不过金耳坠链条的每个环为两匝,与菩萨像环扣链条的每个环为一匝的结构略有区别。图4:关中与陇东地区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实例
本文编号:3298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9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