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人骨的多元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04 13:10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当中的欧氏距离系数和主成份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人骨进行了全面的人类学研究。按照组群颅骨特征的差异进而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分为“黄河中下游古华北类群”和“黄河中下游古中原类群”,然后按照次一级的标准又将黄河中下游古中原类群分为“中游古中原亚群”和“下游古中原亚群”。并结合考古学文化,对造成这一地区居民体质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另外,本文还以10组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人骨为依托,选取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11组先秦时期的人骨标本进行比较分析。再次将作为黄河中下游主要人群的“黄河中下游古中原类群”确定在一个大的人种区系类型——古中原类型之内,我们有理由认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种成份是比较稳定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各个不同区系类型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本文客观上证明了古代区域性人种鉴别标准的可行性。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各组居民分布地理位置图
图 2 新石器时代各组之间关系的树状聚类图(男性)由图 2 可以看出,10 组颅骨大体上可以划分两个类群:一为黄河中下游古华北类群、一为黄河中下游古中原类群。同时黄河中下游古中原类群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横阵组、宝鸡组为代表的中游古中原亚群和以西夏侯组、下王岗组为代表的下游古中原亚群。每个类群之间的差别在于“黄河中下游古华北类群”的基本种系特征更接近朱泓所称的“古华北类
图 5 先秦时代各组居民关系的树状聚类图(男性)由图 5 可知,瓦窑沟组与横镇组、宝鸡组关系最密切;上马组与庙底沟二期组、陶寺组的关系最密切。这些现象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相照应,可能地理位置的靠近、便于基因交流,是造成这种人种特征相似性的直接原因。而且瓦窑沟组和上马组混杂在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各组居民当中,他们属于一个区域类型——古中原类型。特殊的寨峁组与古西北类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种族[J]. 朱泓. 考古与文物. 2006(05)
[2]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新说[J]. 许韶立. 中州学刊. 2003(03)
[3]夏家店等古人骨DNA的提取、扩增及序列分析[J]. 万诚,崔银秋,段然慧,周慧,朱泓,李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1(05)
[4]陶寺居民人类学类型的研究[J]. 李法军. 文物春秋. 2001(04)
[5]瓦窑沟青铜时代墓地颅骨的人类学特征[J]. 陈靓. 人类学学报. 2000(01)
[6]中国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朱泓. 史学集刊. 1999(04)
[7]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种族[J]. 朱泓. 文物季刊. 1998(01)
[8]华北新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形态特征及其在现代中国人起源与演化上的意义[J]. 刘武. 人类学学报. 1995(04)
[9]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J]. 孟庆福,王义民,朱泓. 社会科学战线. 1992(04)
[10]我国古代居民颅骨的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J]. 陈铁梅. 江汉考古. 1991(04)
博士论文
[1]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D]. 张全超.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2175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各组居民分布地理位置图
图 2 新石器时代各组之间关系的树状聚类图(男性)由图 2 可以看出,10 组颅骨大体上可以划分两个类群:一为黄河中下游古华北类群、一为黄河中下游古中原类群。同时黄河中下游古中原类群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横阵组、宝鸡组为代表的中游古中原亚群和以西夏侯组、下王岗组为代表的下游古中原亚群。每个类群之间的差别在于“黄河中下游古华北类群”的基本种系特征更接近朱泓所称的“古华北类
图 5 先秦时代各组居民关系的树状聚类图(男性)由图 5 可知,瓦窑沟组与横镇组、宝鸡组关系最密切;上马组与庙底沟二期组、陶寺组的关系最密切。这些现象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相照应,可能地理位置的靠近、便于基因交流,是造成这种人种特征相似性的直接原因。而且瓦窑沟组和上马组混杂在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各组居民当中,他们属于一个区域类型——古中原类型。特殊的寨峁组与古西北类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种族[J]. 朱泓. 考古与文物. 2006(05)
[2]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新说[J]. 许韶立. 中州学刊. 2003(03)
[3]夏家店等古人骨DNA的提取、扩增及序列分析[J]. 万诚,崔银秋,段然慧,周慧,朱泓,李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1(05)
[4]陶寺居民人类学类型的研究[J]. 李法军. 文物春秋. 2001(04)
[5]瓦窑沟青铜时代墓地颅骨的人类学特征[J]. 陈靓. 人类学学报. 2000(01)
[6]中国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朱泓. 史学集刊. 1999(04)
[7]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种族[J]. 朱泓. 文物季刊. 1998(01)
[8]华北新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形态特征及其在现代中国人起源与演化上的意义[J]. 刘武. 人类学学报. 1995(04)
[9]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J]. 孟庆福,王义民,朱泓. 社会科学战线. 1992(04)
[10]我国古代居民颅骨的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J]. 陈铁梅. 江汉考古. 1991(04)
博士论文
[1]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D]. 张全超.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21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321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