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天长汉墓出土漆樽典型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08:03
以安徽天长纪庄汉墓出土的漆樽为研究对象,并从胎骨制作、金属附件连接工艺等方面分析该漆樽的制作特点,研究发现其胎骨采用西汉广陵国成熟的薄木(顺纹)卷制而成,金属附件穿过樽壁,在内壁处用木钉连接固定,凸显了西汉时期扬州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文章来源】:中国生漆. 2020,39(01)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出土时的漆器(身)
图1 出土时的漆器(身)该漆器口径14cm、通高13.4cm,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为子母口套合。器身为圆筒状,直壁,平底,底部有3个兽蹄足,造型似牛蹄足,其上绘有牛的彩绘图案。器身外壁髹褐色漆,上、下各朱绘一周草叶纹,中间饰云气纹,以双线弦纹相隔,内髹红褐色漆,底部中间以褐色为地,朱绘云气纹。器盖微隆起,髹褐色漆,中央绘柿蒂纹,外为云气纹、点状纹和草叶纹,纹饰以双线弦纹相隔。盖背面(内)中间以褐色为地,朱绘云气纹。腹部镶嵌有一金属附件,外壁金属构件已缺失,内壁处可见附件固定结构。
首先有必要确认该器物的命名及用途。对于类似造型的漆器的名称及用途,很多学者对此开展了诸多研究。最初把这种直壁、圆筒状的漆器命名为“奁”,始于宋代吕大临编著的《考古图》。经过俞伟超[2]、王振铎[3]、马承源[4]等人研究论证,将这类器物定名为樽。2010年在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件汉代直口圆筒状、平底、三足泥质灰陶器物,在腹部用白色颜料隶书“酒樽”二字[5]。虽然此件器物为陶器,材质区别于漆器,但形制非常相似,可以确认在汉代时此类圆筒、直壁、有三足的器物为樽。冒言[6]、刘芳芳[7]等从结构和用途两方面区分“奁”和“樽”,即樽为盛酒器,而奁为盛妆器,樽有三足,而奁无足。当然,有些考古简报、文献将漆樽命名为“卮”。从造型上看,卮和樽两者类似,均为筒形,直口,直壁,平底,盖隆起。陈丽华[8]认为漆樽是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饮酒器,其形制与“卮”相同,唯一不同的“樽”是底上安有三足,即樽和卮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足,有足者为樽,无足者为卮。图4 墓葬出土耳杯(M19: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辉县市出土“酒樽”铭文陶樽[J]. 勾鲜瑞,贺惠陆. 中原文物. 2015(06)
[2]樽奁考辨[J]. 刘芳芳. 东南文化. 2011(04)
[3]安徽天长三角圩27号西汉墓发掘简报[J]. 纪春华,吴群,吕训,杨以平,施庆. 文物. 2010(12)
[4]中国古代漆器制胎技术[J]. 张飞龙. 中国生漆. 2008(01)
[5]樽奁辨析[J]. 冒言. 文博. 2008(01)
[6]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J]. 纪春华,乔国荣,王震,杨以平. 文物. 2006(11)
[7]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及其对漆器辨伪的重要意义[J]. 陈丽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06)
[8]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J]. 王振铎. 文物. 1963(02)
[9]西安白鹿原墓葬发掘报告[J]. 俞伟超. 考古学报. 1956(03)
博士论文
[1]战国秦汉漆器研究[D]. 洪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本文编号:3329566
【文章来源】:中国生漆. 2020,39(01)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出土时的漆器(身)
图1 出土时的漆器(身)该漆器口径14cm、通高13.4cm,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为子母口套合。器身为圆筒状,直壁,平底,底部有3个兽蹄足,造型似牛蹄足,其上绘有牛的彩绘图案。器身外壁髹褐色漆,上、下各朱绘一周草叶纹,中间饰云气纹,以双线弦纹相隔,内髹红褐色漆,底部中间以褐色为地,朱绘云气纹。器盖微隆起,髹褐色漆,中央绘柿蒂纹,外为云气纹、点状纹和草叶纹,纹饰以双线弦纹相隔。盖背面(内)中间以褐色为地,朱绘云气纹。腹部镶嵌有一金属附件,外壁金属构件已缺失,内壁处可见附件固定结构。
首先有必要确认该器物的命名及用途。对于类似造型的漆器的名称及用途,很多学者对此开展了诸多研究。最初把这种直壁、圆筒状的漆器命名为“奁”,始于宋代吕大临编著的《考古图》。经过俞伟超[2]、王振铎[3]、马承源[4]等人研究论证,将这类器物定名为樽。2010年在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件汉代直口圆筒状、平底、三足泥质灰陶器物,在腹部用白色颜料隶书“酒樽”二字[5]。虽然此件器物为陶器,材质区别于漆器,但形制非常相似,可以确认在汉代时此类圆筒、直壁、有三足的器物为樽。冒言[6]、刘芳芳[7]等从结构和用途两方面区分“奁”和“樽”,即樽为盛酒器,而奁为盛妆器,樽有三足,而奁无足。当然,有些考古简报、文献将漆樽命名为“卮”。从造型上看,卮和樽两者类似,均为筒形,直口,直壁,平底,盖隆起。陈丽华[8]认为漆樽是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饮酒器,其形制与“卮”相同,唯一不同的“樽”是底上安有三足,即樽和卮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足,有足者为樽,无足者为卮。图4 墓葬出土耳杯(M19: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辉县市出土“酒樽”铭文陶樽[J]. 勾鲜瑞,贺惠陆. 中原文物. 2015(06)
[2]樽奁考辨[J]. 刘芳芳. 东南文化. 2011(04)
[3]安徽天长三角圩27号西汉墓发掘简报[J]. 纪春华,吴群,吕训,杨以平,施庆. 文物. 2010(12)
[4]中国古代漆器制胎技术[J]. 张飞龙. 中国生漆. 2008(01)
[5]樽奁辨析[J]. 冒言. 文博. 2008(01)
[6]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J]. 纪春华,乔国荣,王震,杨以平. 文物. 2006(11)
[7]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及其对漆器辨伪的重要意义[J]. 陈丽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06)
[8]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J]. 王振铎. 文物. 1963(02)
[9]西安白鹿原墓葬发掘报告[J]. 俞伟超. 考古学报. 1956(03)
博士论文
[1]战国秦汉漆器研究[D]. 洪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本文编号:3329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329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