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庄河经远舰遗址水下考古发现与水下文化遗产的研究价值
发布时间:2021-08-26 16:20
北洋海军经远舰沉没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附近海域,前后经过两次水下考古调查而得以确认,经抽沙揭露出深埋泥下近6 m的""铭牌,以及沉舰的舷窗、煤渣口、木舷梯、艏柱等重要部位,并收获近500余件文物。调查解决了长久以来经远舰沉没地的争议,所获考古资料有助于推导还原一些海战细节,对甲午海战史、海军史、舰船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课题和平台。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5(07)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经远舰遗址位置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有一张来自日军的经远舰沉没时的照片(图2),具备水下考古遗址定位的基本要素[1]。该照片显示为一大片海域,正前方为正下沉的舰船,左前方远景隐约可看见山体,时间为1894年9月17日傍晚17:20左右,照片为逆光拍摄。按照片信息可得知经远舰沉没于山体南面的海上,其北面(山体东北方)为大面积的海域。审视黄海北部,周边符合条件的地貌只有凹进去的青堆子湾或大鹿岛北部。结合民国《庄河县志》中“舰在虾老石东八里”的记载,可以锁定照片中远处的山体即为庄河黑岛,经远舰沉没点即在黑岛南面海域,该处有一礁石露出海面(老人石)。2014年8月29日,考古队赴庄河东面海域开展磁力仪物探,很快在预定海域内发现磁力异常信号点,海底残存铁质物体达1 400 t以上。随即进行潜水探摸,顺利找到舰体残骸,长度超过40 m,出露海床0~2 m高,舱内已被泥沙淤平,水下仅见船壳钢板,带有厚重的装甲带,厚20~40 cm不等,符合经远舰为装甲巡洋舰的特征(图3)。此次调查还采集到一块德文铭牌,与经远舰为德国建造的史实相印证。
2014年8月29日,考古队赴庄河东面海域开展磁力仪物探,很快在预定海域内发现磁力异常信号点,海底残存铁质物体达1 400 t以上。随即进行潜水探摸,顺利找到舰体残骸,长度超过40 m,出露海床0~2 m高,舱内已被泥沙淤平,水下仅见船壳钢板,带有厚重的装甲带,厚20~40 cm不等,符合经远舰为装甲巡洋舰的特征(图3)。此次调查还采集到一块德文铭牌,与经远舰为德国建造的史实相印证。1.2 调查经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J]. 周春水. 中国港口. 2020(S1)
本文编号:3364565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5(07)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经远舰遗址位置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有一张来自日军的经远舰沉没时的照片(图2),具备水下考古遗址定位的基本要素[1]。该照片显示为一大片海域,正前方为正下沉的舰船,左前方远景隐约可看见山体,时间为1894年9月17日傍晚17:20左右,照片为逆光拍摄。按照片信息可得知经远舰沉没于山体南面的海上,其北面(山体东北方)为大面积的海域。审视黄海北部,周边符合条件的地貌只有凹进去的青堆子湾或大鹿岛北部。结合民国《庄河县志》中“舰在虾老石东八里”的记载,可以锁定照片中远处的山体即为庄河黑岛,经远舰沉没点即在黑岛南面海域,该处有一礁石露出海面(老人石)。2014年8月29日,考古队赴庄河东面海域开展磁力仪物探,很快在预定海域内发现磁力异常信号点,海底残存铁质物体达1 400 t以上。随即进行潜水探摸,顺利找到舰体残骸,长度超过40 m,出露海床0~2 m高,舱内已被泥沙淤平,水下仅见船壳钢板,带有厚重的装甲带,厚20~40 cm不等,符合经远舰为装甲巡洋舰的特征(图3)。此次调查还采集到一块德文铭牌,与经远舰为德国建造的史实相印证。
2014年8月29日,考古队赴庄河东面海域开展磁力仪物探,很快在预定海域内发现磁力异常信号点,海底残存铁质物体达1 400 t以上。随即进行潜水探摸,顺利找到舰体残骸,长度超过40 m,出露海床0~2 m高,舱内已被泥沙淤平,水下仅见船壳钢板,带有厚重的装甲带,厚20~40 cm不等,符合经远舰为装甲巡洋舰的特征(图3)。此次调查还采集到一块德文铭牌,与经远舰为德国建造的史实相印证。1.2 调查经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J]. 周春水. 中国港口. 2020(S1)
本文编号:3364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36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