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源县富林遗址发掘简报
发布时间:2021-09-07 16:24
富林遗址地处流沙河与大渡河汇合处下游左岸的二级台地上。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2009—2010年,为配合瀑布沟水电站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地点在1972年发掘点北约30米处,实际发掘面积270平方米。共发现石制品58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断块和工具。为研究川西山地大渡河中游汉源盆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章来源】:四川文物. 2020,(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刮削器及尖刃器
富林遗址位于四川汉源县富林镇农政村6组,地处流沙河与大渡河汇合处下游左岸的二级台地上,南距大渡河约1千米。该处四面环山,形成狭长小盆地环境,冲沟较为发育。地理坐标为北纬29°20′53.1″,东经102°40′58.0″,海拔约810米(图一)。1960年4月,四川省雅安地区工业局地质队在汉源县境内进行地质矿产普查过程中发现了富林遗址。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5000多件石器材料,另有木炭、灰烬和烧骨等用火痕迹以及少量化石。2009-2010年,为配合瀑布沟水电站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汉源县文物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编号2010SHF。本次发掘地点位于1972年发掘点北约30米处,实际发掘面积270平方米。共发现石制品58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断块和工具。现将本次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二地层堆积
双台面石核22件。标本T6P57,燧石材质,块状毛坯。两台面角呈90°,互为剥片面。主台面有2个剥片面,台面长2.2、宽1.5厘米,台面角97°。石核有多层剥片疤,最大疤长1.5、宽1.1厘米。石核片疤较浅平,形状多不规则,且延伸程度较远,占石核长度的二分之一以上。长2.2、宽3.6、厚2.1厘米,重23.71克(封二∶2;图三∶3)。多台面石核28件。标本T6P194,燧石材质,块状毛坯。共有3个台面,4个剥片面。主台面有2个剥片面,多层剥片疤。台面长2.15、宽1.74厘米,台面角分别为72°和95°。最大疤长1.55、宽1.1厘米。第二台面为主台面转向90°,向主台面的主工作面剥片,有4个打破主工作面的鱼鳞状浅平石片疤,台面角为100°。第三台面为主工作面转向90°,有1个片疤,近端打击点明显,远端形成陡坎,台面角为96°。石核加工方法采用转向打法,片疤较浅平,形状多不规则,且延伸程度较远,多占石核长度的二分之一以上。长2.4、宽2.3、厚1.5厘米,重13.32克(封二∶3;图三∶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泸定县坪上遗址先秦时期遗存发掘简报[J]. 孙智彬,陈苇,匡汉斌,赵建,唐凛然,何存礼,肖云彬,郭成燕,陈仲华,任瑞波,曾令玲,江聪. 四川文物. 2015(06)
[2]四川汉源县麦坪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J]. 刘志岩. 考古. 2011(09)
[3]四川汉源县麦坪村、麻家山遗址试掘简报[J]. 曹桂梅,卢引科,代堂才,代福尧,张家秀,陈剑,段炳刚,周科华,赵明辉. 四川文物. 2006(02)
[4]四川汉源大地头新石器时代遗址[J]. 郭富,胡昌钰. 文物. 2006(02)
[5]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J]. 陈全家. 北方文物. 2001(02)
[6]富林文化[J]. 张森水.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7(01)
[7]四川省汉源县大树公社狮子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 刘磐石,魏达议. 文物. 1974(05)
本文编号:3389870
【文章来源】:四川文物. 2020,(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刮削器及尖刃器
富林遗址位于四川汉源县富林镇农政村6组,地处流沙河与大渡河汇合处下游左岸的二级台地上,南距大渡河约1千米。该处四面环山,形成狭长小盆地环境,冲沟较为发育。地理坐标为北纬29°20′53.1″,东经102°40′58.0″,海拔约810米(图一)。1960年4月,四川省雅安地区工业局地质队在汉源县境内进行地质矿产普查过程中发现了富林遗址。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5000多件石器材料,另有木炭、灰烬和烧骨等用火痕迹以及少量化石。2009-2010年,为配合瀑布沟水电站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汉源县文物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编号2010SHF。本次发掘地点位于1972年发掘点北约30米处,实际发掘面积270平方米。共发现石制品58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断块和工具。现将本次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二地层堆积
双台面石核22件。标本T6P57,燧石材质,块状毛坯。两台面角呈90°,互为剥片面。主台面有2个剥片面,台面长2.2、宽1.5厘米,台面角97°。石核有多层剥片疤,最大疤长1.5、宽1.1厘米。石核片疤较浅平,形状多不规则,且延伸程度较远,占石核长度的二分之一以上。长2.2、宽3.6、厚2.1厘米,重23.71克(封二∶2;图三∶3)。多台面石核28件。标本T6P194,燧石材质,块状毛坯。共有3个台面,4个剥片面。主台面有2个剥片面,多层剥片疤。台面长2.15、宽1.74厘米,台面角分别为72°和95°。最大疤长1.55、宽1.1厘米。第二台面为主台面转向90°,向主台面的主工作面剥片,有4个打破主工作面的鱼鳞状浅平石片疤,台面角为100°。第三台面为主工作面转向90°,有1个片疤,近端打击点明显,远端形成陡坎,台面角为96°。石核加工方法采用转向打法,片疤较浅平,形状多不规则,且延伸程度较远,多占石核长度的二分之一以上。长2.4、宽2.3、厚1.5厘米,重13.32克(封二∶3;图三∶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泸定县坪上遗址先秦时期遗存发掘简报[J]. 孙智彬,陈苇,匡汉斌,赵建,唐凛然,何存礼,肖云彬,郭成燕,陈仲华,任瑞波,曾令玲,江聪. 四川文物. 2015(06)
[2]四川汉源县麦坪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J]. 刘志岩. 考古. 2011(09)
[3]四川汉源县麦坪村、麻家山遗址试掘简报[J]. 曹桂梅,卢引科,代堂才,代福尧,张家秀,陈剑,段炳刚,周科华,赵明辉. 四川文物. 2006(02)
[4]四川汉源大地头新石器时代遗址[J]. 郭富,胡昌钰. 文物. 2006(02)
[5]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J]. 陈全家. 北方文物. 2001(02)
[6]富林文化[J]. 张森水.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7(01)
[7]四川省汉源县大树公社狮子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 刘磐石,魏达议. 文物. 1974(05)
本文编号:3389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389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