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顶部全新世中期环境演变与良渚古城—塘山大坝的建造
发布时间:2021-09-30 17:15
末次盛冰期全球气候寒冷,海平面位置在现今位置以下150米左右,河流下切侵蚀作用明显,形成巨大的古河谷.全新世早期,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快速上升,海水填充古河谷形成巨大的河口湾环境.全新世中期以来,海平面上升趋于平缓,河流携带的大量陆源碎屑物质在河口附近逐渐堆积,伴随着三角洲主体的形成,河口湿地也开始发育.在此背景下,新石器人类活动在世界主要大河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河流-三角洲成为孕育早期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摇篮之一.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广阔的平原上现存着众多的新石器遗址,这些文化遗存忠实地反映了史前文明在该地区的演化过程,时间表现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一从老到新的演化序列.其中,良渚文化因其遗址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被认为是早期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海平面在全新世中期以后总体上趋于稳定,并接近现代海平面,但感潮型的三角洲冲积平原对海平面的小幅波动仍然十分敏感,早期农业文明的发展仍然会受到海平面波动、风暴潮和大潮汐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处于早期农业文明高级阶段的良渚古王国、即瓶窑-良渚古城和大坝(良渚古城体系,下同),三角洲环境对古文明提供了何种...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三角洲发育与新石器文明
1.2.1.1 全新世海平面上升
1.2.1.2 大河三角洲建造
1.2.1.3 海平面变化和三角洲发育对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
1.2.2 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与早期人类文明
1.2.2.1 全新世气候大暖期与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事件
1.2.2.2 人类文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2.3 全新世杭州湾地区环境演变
1.2.4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文化及良渚古城-塘山大坝的研究进展
1.2.4.1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文化发展
1.2.4.2 良渚文化区域分布
1.2.4.3 良渚古城体系
1.2.4.4 影响良诸文化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1.3 小结
1.4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2 工作量展示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长江三角洲平原自然地理背景
2.2 瓶窑-良渚地区
2.2.1 地质地貌特征
2.2.2 水文特征
2.2.3 气候、土壤、植被特征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样品采集
3.1.1.1 LZ和XL钻孔
3.1.1.2 塘山大坝白虎弄段沉积物剖面
3.1.2 本区钻孔资料搜集
3.1.3 文化考古资料
3.2 研究方法
3.2.1 粒度测试
3.2.2 有孔虫分析
3.2.3 AMS14C测年
3.2.4 光释光测年
3.2.5 孢粉处理与分析
3.2.6 炭屑分析
3.2.7 磁组构测试
3.2.8 研究区水系恢复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LZ钻孔岩性、粒度及有孔虫分布特征
4.1.1 岩性描述
4.1.2 粒度分析结果
4.1.3 有孔虫分析结果
4.2 XL钻孔岩性、粒度及有孔虫分布特征
4.2.1 岩性描述
4.2.2 粒度分析结果
4.2.3 有孔虫分析结果
4.3 年代数据
4.3.1 LZ钻孔AMS-14C测年结果
4.3.2 XL钻孔AMS-14C测年结果
4.3.3 塘山大坝白虎弄剖面光释光测年结果
4.4 孢粉与炭屑鉴定结果
4.4.1 LZ钻孔的孢粉鉴定结果
4.4.2 孢粉-炭屑分带
4.4.2.1 分带Ⅰ(约5,200-5,000 cal yr BP)
4.4.2.2 分带Ⅱ(约5,000-4,000 cal yr BP)
4.4.2.3 分带Ⅲ(约4,000 cal yr BP以来)
4.5 磁组构测量结果
第五章 环境、气候代用指标及其指示意义
5.1 杭州湾全新世沉积相演变
5.1.1 LZ和XL钻孔揭示的研究区沉积相演变过程
5.1.2 研究区钻孔地层对比
5.2 沉积序列、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特征反映的研究区海平面变化及其区域对比
5.2.1 研究区海平面变化
5.2.2 与我国东部海平面对比
5.2.3 研究区水系与岸线变迁
5.3 沉积物孢粉特征反映的全新世中期以来的植被及下垫面变化
5.3.1 植被、环境特征
5.3.2 气候演变
5.4 小结
第六章 良渚古城和塘山大坝的年代和成因探讨
6.1 良渚古城的遥感判读及修建年代判断
6.1.1 良渚古城的遥感判读
6.1.2 古城的建造年代推断
6.2 光释光和磁组构结果反映的大坝成因和年代
6.3 大型工程用土量估算
第七章 杭州湾海平面、环境、气候演化与人类活动的适应
7.1 全新世海平面波动对三角洲发育和新石器人类活动的影响
7.1.1 海平面对三角洲成因影响的探讨
7.1.2 新石器人类活动对海平面控制下的三角洲发育的适应性
7.1.3 新石器遗址分布与全新世海平面波动模式的探讨
7.2 杭州湾西部岸线稳定对良渚古城选址的意义
7.2.1 古地形对良渚古城建造的意义
7.2.2 全新世中期稳定的岸线环境对良渚古城建造的意义
7.3 中全新世温暖气候及湿地淡水化过程良渚古城人类活动的影响
7.3.1 温暖气候对稻作农业的促进作用
7.3.2 湿地淡水化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 炭屑与稻作农业活动的关系
7.4.1 炭屑的来源和作用
7.4.2 碳屑对稻作农业和环境管理意义
7.5 修建塘山大坝的意义
7.6 良渚文化及古城消亡的探讨
第八章 结论
第九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三角洲良渚古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起和环境地学的意义[J]. 张立,陈中原,刘演,吴健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5)
[2]中全新世以来杭州湾古气候、环境变迁及对良渚文化的可能影响[J]. 刘演,李茂田,孙千里,陈中原. 湖泊科学. 2014(02)
[3]中国4.0ka BP前后气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史前文明变迁的影响[J]. 彭亚君,孙千里,陈静,李茂田. 地质论评. 2013(02)
[4]初论良渚文化木质遗存[J]. 赵晔. 南方文物. 2012(04)
[5]略论全新世海面变化的波动性及其环境意义[J]. 谢志仁,袁林旺. 第四纪研究. 2012 (06)
[6]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 吴立,朱诚,郑朝贵,李枫,马春梅,孙伟,李溯源,水涛,王鑫浩,邵仕训,周曜,何婷婷. 地理学报. 2012(07)
[7]北部湾东部表层孢粉沉积特征及其沉积动力环境[J]. 童国榜,陈亮,龙江平,李团结,肖霞云,童松梅. 科学通报. 2012(09)
[8]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蕨类孢子与藻类——以奉贤DY03钻孔的产出类型为例[J]. 毛礼米,王伟铭,舒军武,杨小丽. 古生物学报. 2011(02)
[9]浙江良渚遗址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 史辰羲,莫多闻,李春海,刘斌,毛龙江,李明霖. 地学前缘. 2011(03)
[10]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J]. 朱丽东,冯义雄,叶玮,王天阳,李凤全,李黎霞. 地理科学进展. 2011(01)
博士论文
[1]宁绍平原及邻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学研究及古环境意义[D]. 覃军干.同济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绿色物流管理研究[D]. 李江.山西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16318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三角洲发育与新石器文明
1.2.1.1 全新世海平面上升
1.2.1.2 大河三角洲建造
1.2.1.3 海平面变化和三角洲发育对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
1.2.2 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与早期人类文明
1.2.2.1 全新世气候大暖期与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事件
1.2.2.2 人类文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2.3 全新世杭州湾地区环境演变
1.2.4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文化及良渚古城-塘山大坝的研究进展
1.2.4.1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文化发展
1.2.4.2 良渚文化区域分布
1.2.4.3 良渚古城体系
1.2.4.4 影响良诸文化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1.3 小结
1.4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2 工作量展示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长江三角洲平原自然地理背景
2.2 瓶窑-良渚地区
2.2.1 地质地貌特征
2.2.2 水文特征
2.2.3 气候、土壤、植被特征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样品采集
3.1.1.1 LZ和XL钻孔
3.1.1.2 塘山大坝白虎弄段沉积物剖面
3.1.2 本区钻孔资料搜集
3.1.3 文化考古资料
3.2 研究方法
3.2.1 粒度测试
3.2.2 有孔虫分析
3.2.3 AMS14C测年
3.2.4 光释光测年
3.2.5 孢粉处理与分析
3.2.6 炭屑分析
3.2.7 磁组构测试
3.2.8 研究区水系恢复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LZ钻孔岩性、粒度及有孔虫分布特征
4.1.1 岩性描述
4.1.2 粒度分析结果
4.1.3 有孔虫分析结果
4.2 XL钻孔岩性、粒度及有孔虫分布特征
4.2.1 岩性描述
4.2.2 粒度分析结果
4.2.3 有孔虫分析结果
4.3 年代数据
4.3.1 LZ钻孔AMS-14C测年结果
4.3.2 XL钻孔AMS-14C测年结果
4.3.3 塘山大坝白虎弄剖面光释光测年结果
4.4 孢粉与炭屑鉴定结果
4.4.1 LZ钻孔的孢粉鉴定结果
4.4.2 孢粉-炭屑分带
4.4.2.1 分带Ⅰ(约5,200-5,000 cal yr BP)
4.4.2.2 分带Ⅱ(约5,000-4,000 cal yr BP)
4.4.2.3 分带Ⅲ(约4,000 cal yr BP以来)
4.5 磁组构测量结果
第五章 环境、气候代用指标及其指示意义
5.1 杭州湾全新世沉积相演变
5.1.1 LZ和XL钻孔揭示的研究区沉积相演变过程
5.1.2 研究区钻孔地层对比
5.2 沉积序列、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特征反映的研究区海平面变化及其区域对比
5.2.1 研究区海平面变化
5.2.2 与我国东部海平面对比
5.2.3 研究区水系与岸线变迁
5.3 沉积物孢粉特征反映的全新世中期以来的植被及下垫面变化
5.3.1 植被、环境特征
5.3.2 气候演变
5.4 小结
第六章 良渚古城和塘山大坝的年代和成因探讨
6.1 良渚古城的遥感判读及修建年代判断
6.1.1 良渚古城的遥感判读
6.1.2 古城的建造年代推断
6.2 光释光和磁组构结果反映的大坝成因和年代
6.3 大型工程用土量估算
第七章 杭州湾海平面、环境、气候演化与人类活动的适应
7.1 全新世海平面波动对三角洲发育和新石器人类活动的影响
7.1.1 海平面对三角洲成因影响的探讨
7.1.2 新石器人类活动对海平面控制下的三角洲发育的适应性
7.1.3 新石器遗址分布与全新世海平面波动模式的探讨
7.2 杭州湾西部岸线稳定对良渚古城选址的意义
7.2.1 古地形对良渚古城建造的意义
7.2.2 全新世中期稳定的岸线环境对良渚古城建造的意义
7.3 中全新世温暖气候及湿地淡水化过程良渚古城人类活动的影响
7.3.1 温暖气候对稻作农业的促进作用
7.3.2 湿地淡水化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 炭屑与稻作农业活动的关系
7.4.1 炭屑的来源和作用
7.4.2 碳屑对稻作农业和环境管理意义
7.5 修建塘山大坝的意义
7.6 良渚文化及古城消亡的探讨
第八章 结论
第九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三角洲良渚古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起和环境地学的意义[J]. 张立,陈中原,刘演,吴健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5)
[2]中全新世以来杭州湾古气候、环境变迁及对良渚文化的可能影响[J]. 刘演,李茂田,孙千里,陈中原. 湖泊科学. 2014(02)
[3]中国4.0ka BP前后气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史前文明变迁的影响[J]. 彭亚君,孙千里,陈静,李茂田. 地质论评. 2013(02)
[4]初论良渚文化木质遗存[J]. 赵晔. 南方文物. 2012(04)
[5]略论全新世海面变化的波动性及其环境意义[J]. 谢志仁,袁林旺. 第四纪研究. 2012 (06)
[6]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 吴立,朱诚,郑朝贵,李枫,马春梅,孙伟,李溯源,水涛,王鑫浩,邵仕训,周曜,何婷婷. 地理学报. 2012(07)
[7]北部湾东部表层孢粉沉积特征及其沉积动力环境[J]. 童国榜,陈亮,龙江平,李团结,肖霞云,童松梅. 科学通报. 2012(09)
[8]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蕨类孢子与藻类——以奉贤DY03钻孔的产出类型为例[J]. 毛礼米,王伟铭,舒军武,杨小丽. 古生物学报. 2011(02)
[9]浙江良渚遗址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 史辰羲,莫多闻,李春海,刘斌,毛龙江,李明霖. 地学前缘. 2011(03)
[10]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J]. 朱丽东,冯义雄,叶玮,王天阳,李凤全,李黎霞. 地理科学进展. 2011(01)
博士论文
[1]宁绍平原及邻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学研究及古环境意义[D]. 覃军干.同济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绿色物流管理研究[D]. 李江.山西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16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1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