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黑山:辽墓出行图终点考
发布时间:2021-10-26 01:39
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是契丹民族典型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如穹隆为顶,中央留孔的墓室形态是对帐幕的再现一般,辽墓壁画中的出行图亦反映出游牧生活方式的特征。墓葬外发引的队伍与墓葬内的出行图经由墓门完成转化和接续,墓主在墓葬这一中转站接受侍者梳妆理容、侍茶进酒之后,在表演散乐者的恭送下与在此等候的出行队伍共赴最终的归宿。
【文章来源】:美术学报.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库伦旗1号墓备车图摹本
中国古代丧仪按流程主要划分为初死、告丧与奔丧、殓、铭旌、作佛事、出殡等,各时代略有不同[15]。出殡时往往有鼓吹仪仗随行,孝子手执纸幡,沿途设祭,称“道祭”或“路祭”[16]。路祭时常常表演乐舞百戏,让死者在入土之前尽享人间的欢乐[17]。如大行皇帝梓宫设在福宁殿,“每日妆饰尼女,置于殿前,傅以粉黛,衣之绮绣,状如俳优,又类戏剧。”[18]陆游《放翁家训》亦载:“近世出葬,或作香亭、魂亭、寓人、寓马之类……皆不须为也。”[19]《辽史》卷五十《礼制二》“丧葬仪”条也有如下记述:“圣宗崩,兴宗哭于菆涂殿。大行之夕四鼓终,皇帝率群臣入,柩前三致奠。奉柩出殿之西北门,就辒辌车,藉以素裀。巫者拔除之。诘旦,发引,至祭所,凡五致奠。太巫祈禳。皇族、外戚、大臣、诸京官以次致祭。乃以衣、弓矢、鞍勒、图画、马驼、仪卫等物皆燔之。至山陵,葬毕,上哀册。皇帝御幄,命改火,面火致奠,三拜。又东向,再拜天地讫,乘马,率送葬者过神门之木乃下,东向又再拜。翼日诘旦,率群臣、命妇诣山陵,行初奠之礼。升御容殿,受遗赐。又翼日,再奠如初。”[20]不仅辽代如此,金元时期也存在类似的丧仪,《论中都丧葬礼薄事状》[21]和《马可波罗游记》[22]等文献中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描述。辽墓中的出行仪仗图应该与丧葬仪俗中“出殡”或“发引”的仪仗队伍存在对应关系。无论是队伍中的车马、仪仗、鼓乐、乐舞百戏还是祭祀活动均能在墓葬壁画中找到相应的内容。不仅如此,部分墓葬中还同时出土有木俑、马具、供桌以及各类祭品。这些实物与壁画均以不同的形式同墓葬外的丧仪产生联系。而墓门作为生死之间的界限,虽然将生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出行仪仗活动”与墓葬内的“出行仪仗图”隔绝开来,但也藉由墓葬内外的对应关系将两者进行转化,墓葬外的丧葬活动并未真正结束,而是以另外的形式在墓葬内得以延续。如若将生人送葬队伍作为第一阶段出行,将死者灵魂离开队伍作为第二阶段出行,那么作为中转的墓葬便是墓主灵肉转换以及临时停靠的场所。墓葬中的出行是对生者送葬的延续,墓室内其他图像表现了临行前的准备活动,也是第二阶段出行的起点。这点与汉代画像砖石车马出行图中“都亭”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处。汉代的“都亭”是政府在郡、县治所设置的、供往来官吏临时住宿的驿馆。信立祥认为宗庙和祠堂并不是墓主灵魂的永久居所,而是为了在祭祀日接受子孙祭祀而停驻的临时性住处或休憩场所[23]。年节时在死者坟前或墓中摆放酒食祭品也暗示了墓主灵魂会在特定的时候返回墓葬接受祭供。如法库叶茂台辽墓棺室前出土一石供桌,右耳室内还放有成套的鞍马具[24]。河北宣化I区张文藻墓棺前置大木桌一件,桌上有黄釉、白釉的碗、盘、瓶、漆筷、汤匙及雁足灯等,碗盘中盛有食物[25]。可见,辽代墓葬很有可能也是一个接受祭供的场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菩萨引路:唐宋时期丧葬仪式中的引魂幡[J]. 王铭. 敦煌研究. 2014(01)
[2]山西大同东风里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 刘俊喜,侯晓刚,江伟伟,兰静,马雁飞. 文物. 2013(10)
[3]辽宁凌海市郑家窝铺发现辽代画像石墓[J]. 吴鹏,白彬,佟强. 考古. 2012(06)
[4]辽宁阜新县辽代平原公主墓与梯子庙4号墓[J]. 李龙彬,樊圣英,崔嵩. 考古. 2011(08)
[5]辽宁朝阳市姑营子辽代耿氏家族3、4号墓发掘简报[J]. 韩国祥. 考古. 2011(08)
[6]山西大同市辽墓的发掘[J]. 王银田,解廷琦,周雪松. 考古. 2007(08)
[7]山西大同机车厂辽代壁画墓[J]. 高松,江伟伟,李白军,李晔. 文物. 2006(10)
[8]内蒙古扎鲁特旗浩特花辽代壁画墓[J]. 董新林,塔拉. 考古. 2003(01)
[9]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代壁画墓[J]. 王未想. 考古. 1999(08)
[10]敖汉旗羊山1—3号辽墓清理简报[J].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9(01)
本文编号:3458571
【文章来源】:美术学报.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库伦旗1号墓备车图摹本
中国古代丧仪按流程主要划分为初死、告丧与奔丧、殓、铭旌、作佛事、出殡等,各时代略有不同[15]。出殡时往往有鼓吹仪仗随行,孝子手执纸幡,沿途设祭,称“道祭”或“路祭”[16]。路祭时常常表演乐舞百戏,让死者在入土之前尽享人间的欢乐[17]。如大行皇帝梓宫设在福宁殿,“每日妆饰尼女,置于殿前,傅以粉黛,衣之绮绣,状如俳优,又类戏剧。”[18]陆游《放翁家训》亦载:“近世出葬,或作香亭、魂亭、寓人、寓马之类……皆不须为也。”[19]《辽史》卷五十《礼制二》“丧葬仪”条也有如下记述:“圣宗崩,兴宗哭于菆涂殿。大行之夕四鼓终,皇帝率群臣入,柩前三致奠。奉柩出殿之西北门,就辒辌车,藉以素裀。巫者拔除之。诘旦,发引,至祭所,凡五致奠。太巫祈禳。皇族、外戚、大臣、诸京官以次致祭。乃以衣、弓矢、鞍勒、图画、马驼、仪卫等物皆燔之。至山陵,葬毕,上哀册。皇帝御幄,命改火,面火致奠,三拜。又东向,再拜天地讫,乘马,率送葬者过神门之木乃下,东向又再拜。翼日诘旦,率群臣、命妇诣山陵,行初奠之礼。升御容殿,受遗赐。又翼日,再奠如初。”[20]不仅辽代如此,金元时期也存在类似的丧仪,《论中都丧葬礼薄事状》[21]和《马可波罗游记》[22]等文献中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描述。辽墓中的出行仪仗图应该与丧葬仪俗中“出殡”或“发引”的仪仗队伍存在对应关系。无论是队伍中的车马、仪仗、鼓乐、乐舞百戏还是祭祀活动均能在墓葬壁画中找到相应的内容。不仅如此,部分墓葬中还同时出土有木俑、马具、供桌以及各类祭品。这些实物与壁画均以不同的形式同墓葬外的丧仪产生联系。而墓门作为生死之间的界限,虽然将生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出行仪仗活动”与墓葬内的“出行仪仗图”隔绝开来,但也藉由墓葬内外的对应关系将两者进行转化,墓葬外的丧葬活动并未真正结束,而是以另外的形式在墓葬内得以延续。如若将生人送葬队伍作为第一阶段出行,将死者灵魂离开队伍作为第二阶段出行,那么作为中转的墓葬便是墓主灵肉转换以及临时停靠的场所。墓葬中的出行是对生者送葬的延续,墓室内其他图像表现了临行前的准备活动,也是第二阶段出行的起点。这点与汉代画像砖石车马出行图中“都亭”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处。汉代的“都亭”是政府在郡、县治所设置的、供往来官吏临时住宿的驿馆。信立祥认为宗庙和祠堂并不是墓主灵魂的永久居所,而是为了在祭祀日接受子孙祭祀而停驻的临时性住处或休憩场所[23]。年节时在死者坟前或墓中摆放酒食祭品也暗示了墓主灵魂会在特定的时候返回墓葬接受祭供。如法库叶茂台辽墓棺室前出土一石供桌,右耳室内还放有成套的鞍马具[24]。河北宣化I区张文藻墓棺前置大木桌一件,桌上有黄釉、白釉的碗、盘、瓶、漆筷、汤匙及雁足灯等,碗盘中盛有食物[25]。可见,辽代墓葬很有可能也是一个接受祭供的场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菩萨引路:唐宋时期丧葬仪式中的引魂幡[J]. 王铭. 敦煌研究. 2014(01)
[2]山西大同东风里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 刘俊喜,侯晓刚,江伟伟,兰静,马雁飞. 文物. 2013(10)
[3]辽宁凌海市郑家窝铺发现辽代画像石墓[J]. 吴鹏,白彬,佟强. 考古. 2012(06)
[4]辽宁阜新县辽代平原公主墓与梯子庙4号墓[J]. 李龙彬,樊圣英,崔嵩. 考古. 2011(08)
[5]辽宁朝阳市姑营子辽代耿氏家族3、4号墓发掘简报[J]. 韩国祥. 考古. 2011(08)
[6]山西大同市辽墓的发掘[J]. 王银田,解廷琦,周雪松. 考古. 2007(08)
[7]山西大同机车厂辽代壁画墓[J]. 高松,江伟伟,李白军,李晔. 文物. 2006(10)
[8]内蒙古扎鲁特旗浩特花辽代壁画墓[J]. 董新林,塔拉. 考古. 2003(01)
[9]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代壁画墓[J]. 王未想. 考古. 1999(08)
[10]敖汉旗羊山1—3号辽墓清理简报[J].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9(01)
本文编号:3458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58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