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灌区维修工程管理研究(1935—1949)
发布时间:2021-11-05 07:23
都江堰是我国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她的灌溉,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她的功能发挥的大小,与政府对工程的维修管理成效呈正相关关系。民国时期,在前人的基础上,都江堰灌区形成了官堰、干支渠堰和民堰三个管理体系。官堰由政府管理;干支渠堰由地方各县府管理,受政府监督;民堰则由民堰受益户自行管理。都江堰的维修主要分为岁修、大修、特修、抢修四大类型。在军阀防区制时期,四川政局混乱,战争频繁,不仅破坏了都江堰工程,还使其因缺钱而处于失修状态。1935年川政统一后,在新成立的四川省水利局的主持下,对都江堰进行了一次大修。在抗战期间,在政府的有力管理和号召之下,都江堰及灌区河道堤坝维修工作取得新进展,使都江堰灌溉面积得到恢复与发展,至1943年灌溉面积扩建到近300万亩,为支援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都江堰因河流含沙量高、自然灾害频繁、工程用料缺点等原因,政府必须组织经常性的维修,并且对维修工程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对工程时间、范围、经费、材料进行精心的前期准备,然后,在安工实施阶段进行认真的查勘、工程实施、监督、验收,最后,还要举行开堰祀典。尽管该时期都江堰的维修工程管理存在着经费不足、管理松懈、贪污严重、...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都江堰全貌图
本文编号:3477343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都江堰全貌图
本文编号:3477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7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