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平遥乡村遗产的生长:基于山前近水聚集型村落观察

发布时间:2021-12-02 04:03
  平遥乡村遗产作为平遥古城的背景环境,是地域系统内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生态以及人地关系的映射。近水聚集型村落在平遥山前地区较为普遍,山前地区村落的选址布局、村庄结构和典型建筑根据村落规模大小呈现不同类型特征,反映了社会活动与村落空间的互动、生长和衍生关系。明清时期频繁的人口流动推动了平遥山前近水地区村落的二次形成,历史上水资源的匮乏、粮食生产的不足造成了人地关系的紧张与村际关系的复杂,商业的发展则对此有所缓解。人口流动、水案纠纷、祈雨活动、商业发展、代管村落等村际社会活动反映在村落空间的生长演变上,给村落空间带来结构性的影响,留下了诸多建成遗产的印记。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2020,(04)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平遥乡村遗产的生长:基于山前近水聚集型村落观察


平遥县山川图[4]

趋势图,村落,平遥,青龙


近年有学者已认识到,要认知和理解乡村遗产,应着重把握其历史生长过程及其在区域环境中形成的人地关系和各种联系,以形成对区域村落历史的全面认知。例如孙华提出,保护传统村落首先要对所保护的对象开展细致全面调查,系统掌握和深刻理解该村落……避免因调研不全面或者村落的割裂,使村落保护“孤岛化”或“异化”[5]。石鼎和杜晓帆则指出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考虑到村落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决定了乡村遗产保护需要一个综合的、具有弹性的框架[6]。近年来,平遥山前地区内的传统村落不断收缩衰落,普遍存在老龄化和空巢化问题。鉴于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盛名,对其周边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尤其具有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互文意义。这需要以解读区域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观察区域社会空间的历史进程为基础。图3 清康熙年间至今平遥村落地理空间演变图。双色或多色套环由内而外分别表示村落在对应时间的变化情况。以上数据中有少量因地名变动或已消失未查到线索,尚待补充。(制图:马青龙)

村落,平遥,青龙,套环


图2 清康熙至今平遥村落数量变化趋势图(制图:马青龙)村落伴随着人类的聚居活动而形成。根据平遥已发现的史前考古遗迹,县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多分布在平遥山前地区汾河各支流附近。根据已有资料查证,山前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村落可追溯至唐代(2),明代以后出现了官方村落统计管理记录。整理清康熙至今官方记载的平遥村落数量与分布情况(图2、3),可见平遥县内村落在清康熙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呈增长趋势,逐渐向山区、河谷地带扩散,1950至1990年代基本维持平稳,1990年代后开始收缩减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旱魃袭麦:“丁戊奇荒”成因再探[J]. 李伊波,齐文涛.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06)
[2]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行动——中国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刍议之三[J]. 孙华.  中国文化遗产. 2015(06)

硕士论文
[1]平遥段村传统堡寨式聚落形态研究[D]. 黄若愚.太原理工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27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527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1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