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型大遗址社会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2 10:21
大遗址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大遗址的价值认知不仅要强调遗产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基本价值认知维度,在大遗址保护利用过程中,由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与遗址区城市转型发展紧密联系,其价值认知应更为强调遗址保护利用而引发的社会学层面的意义,关注遗址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27(09)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大明宫遗址公园触媒作用示意图
以西安大明宫遗址区为例,近十多年来,以遗址为核心的大遗址区用地性质发生了较大转变,主要表现为居住用地增加、绿化用地增加、工业用地减少等,各类用地的规整化、合理化改变了原本无序、破碎的物质空间结构。物质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也带来了遗址区社会网络结构的重构,拆迁造成的人口置换与空间重组,使遗址区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阻碍了社会网络重组;遗址区地方性也在经历着消减与重构的过程;文化设施与文化空间的不完善使得遗址区文化传承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对于文化品质提升、文化人才与企业集聚、地方感与地方性形成未形成良好的支撑,但这并不能表示遗址保护利用对于遗址区的空间重构带来的全是负面影响,而恰恰是这种“破坏性创造”,不断扩大消费空间生产规模,进而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重组与优化[23]。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涂层式城市化:问题与应对——形式主义空间生产的行为哲学反思[J]. 陈忠. 天津社会科学. 2019(03)
[2]保护性利用影响下的大遗址周边地区社会空间演变——基于空间生产视角[J]. 吴冲,朱海霞,向远林,李文龙. 人文地理. 2019(01)
[3]中国大遗址价值认知体系的演变及展望[J]. 刘卫红,郭瑶. 西部考古. 2019(01)
[4]空间生产的权利粘性及其综合调适[J]. 陈忠. 哲学研究. 2018(10)
[5]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创意社区发展研究[J]. 陈波,吴云梦汝.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6]城市更新视域下大明宫遗址区空间生产实践检讨及优化策略研究[J]. 王新文,张沛,张中华.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2)
[7]苏州城市空间生产特征与机制——兼论苏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J]. 王勇,李广斌,施雯. 现代城市研究. 2015(11)
[8]共生还是绝离?——居民融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发展问题探究[J]. 陈稳亮,孙圣举,高忠,蒋远赛,杜嘉伟. 城市发展研究. 2014(11)
[9]旅游影响下传统社区空间变迁的理论探讨——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反思[J]. 孙九霞,苏静. 旅游学刊. 2014(05)
[10]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城市转型的作用机制[J]. 周蜀秦,李程骅. 社会科学. 2014(02)
硕士论文
[1]汉长安城的文化、经济价值分析与遗产保护[D]. 张祖群.西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46237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27(09)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大明宫遗址公园触媒作用示意图
以西安大明宫遗址区为例,近十多年来,以遗址为核心的大遗址区用地性质发生了较大转变,主要表现为居住用地增加、绿化用地增加、工业用地减少等,各类用地的规整化、合理化改变了原本无序、破碎的物质空间结构。物质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也带来了遗址区社会网络结构的重构,拆迁造成的人口置换与空间重组,使遗址区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阻碍了社会网络重组;遗址区地方性也在经历着消减与重构的过程;文化设施与文化空间的不完善使得遗址区文化传承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对于文化品质提升、文化人才与企业集聚、地方感与地方性形成未形成良好的支撑,但这并不能表示遗址保护利用对于遗址区的空间重构带来的全是负面影响,而恰恰是这种“破坏性创造”,不断扩大消费空间生产规模,进而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重组与优化[23]。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涂层式城市化:问题与应对——形式主义空间生产的行为哲学反思[J]. 陈忠. 天津社会科学. 2019(03)
[2]保护性利用影响下的大遗址周边地区社会空间演变——基于空间生产视角[J]. 吴冲,朱海霞,向远林,李文龙. 人文地理. 2019(01)
[3]中国大遗址价值认知体系的演变及展望[J]. 刘卫红,郭瑶. 西部考古. 2019(01)
[4]空间生产的权利粘性及其综合调适[J]. 陈忠. 哲学研究. 2018(10)
[5]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创意社区发展研究[J]. 陈波,吴云梦汝.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6]城市更新视域下大明宫遗址区空间生产实践检讨及优化策略研究[J]. 王新文,张沛,张中华.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2)
[7]苏州城市空间生产特征与机制——兼论苏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J]. 王勇,李广斌,施雯. 现代城市研究. 2015(11)
[8]共生还是绝离?——居民融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发展问题探究[J]. 陈稳亮,孙圣举,高忠,蒋远赛,杜嘉伟. 城市发展研究. 2014(11)
[9]旅游影响下传统社区空间变迁的理论探讨——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反思[J]. 孙九霞,苏静. 旅游学刊. 2014(05)
[10]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城市转型的作用机制[J]. 周蜀秦,李程骅. 社会科学. 2014(02)
硕士论文
[1]汉长安城的文化、经济价值分析与遗产保护[D]. 张祖群.西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46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54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