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支持下的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浅析
发布时间:2021-12-29 13:25
随着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资料的不断丰富和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就人地关系研究方面关注这片自然地理区划独特,考古学资料丰富的地区。目前该地区个案研究丰富,因此笔者希望能够依靠高新技术的支持,进行东北地区大范围,跨时空的广视野古代人地关系研究。这种尝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清楚的画面,展示早期人类遗址选择的趋向性变化。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手段,试图建立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并通过数字地形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空间形态分析等分析方法,分别对该地区早中晚三个阶段具有考古学文化的遗址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化分析,探讨遗址分布选择的倾向性,并选取乌苏里江流域的新开流文化、辽东南地区的小珠山中层文化和嫩江流域的昂昂溪文化,尝试阐释三个考古学文化的生计模式和环境之间的联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空间分布在地理环境上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古代先民们对遗址的选择与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对遗址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结果,探讨和验证了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新开流文化是以渔捞为主,兼营狩猎的生业方式;中期的小...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东北地区山川河流图
第 3 章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分布的环境考古研究约占 14.7%;分布在东南向坡地上的遗址共计 56 个,约占 13.5%;分布在南向坡地上的遗址共有 71 个,约占 17.1%;分布在西南向坡地上的遗址有 68 个,约占 16.3%;在西向坡地上的遗址有 51 个,约占 12.3%;分布在西北向坡地上的遗址各有 44 个,约占 10.6%。由以上数据可看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选择更倾向于南向坡地,以为南向坡地上的遗址可以接受更多的日照,日照时间的长短和强度对于居住房子的保温和防潮有一定的影响。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高程统计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GIS的镇赉县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分布初探[J]. 李鹏辉,史宝琳,王立新. 北方文物. 2018(02)
[2]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 王立新,霍东峰,方启. 边疆考古研究. 2017(01)
[3]哈民忙哈遗址陶器纹饰研究[J]. 陈继玲,陈胜前. 边疆考古研究. 2016(02)
[4]西辽河地区史前聚落的时空演变与生业模式和气候历史的相关性研究[J]. 王琳,武虹,贾鑫. 地球科学进展. 2016(11)
[5]探究昂昂溪古文化遗址及保护方式[J]. 于永明,吴波. 设计. 2015(21)
[6]大连王家村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J]. 马永超,吴文婉,王强,张翠敏,靳桂云. 北方文物. 2015(02)
[7]吴家村遗址2010年度浮选结果及分析[J]. 马晓娇,金英熙,贾笑冰,赵志军. 东方考古. 2014(00)
[8]聚落考古与城市起源研究[J]. 陈淳. 都市文化研究. 2014(01)
[9]新开流文化研究[J]. 胡秀杰. 北方文物. 2013(04)
[10]兴隆洼文化的生产工具与经济形态[J]. 韩英.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8)
博士论文
[1]东北地区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与全新世温湿格局的重建[D]. 刘洪妍.东北师范大学 2017
[2]红山文化研究[D]. 刘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5
[3]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 霍东峰.吉林大学 2010
[4]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 刘建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5]东北地区晚全新世泥炭沉积的植硅体气候指示意义研究[D]. 张新荣.吉林大学 2006
[6]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D]. 王芬.山东大学 2006
[7]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 汤卓炜.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GIS支持下的辽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浅析[D]. 李静.吉林大学 2017
[2]昂昂溪古文化遗址的数字化还原研究[D]. 于永明.齐齐哈尔大学 2016
[3]偏堡子文化与北沟文化研究[D]. 胡品.吉林大学 2014
[4]GIS支持下的中国东北地区中西部夏至战国时代人地关系初步研究[D]. 陈明焕.吉林大学 2014
[5]左家山下层文化研究[D]. 于怀石.吉林大学 2013
[6]GIS支持下的中国东北地区中西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初步研究[D]. 刘岩.吉林大学 2013
[7]GIS辅助下的红山文化研究[D]. 王向.吉林大学 2013
[8]小珠山下层文化新论[D]. 刘伟.吉林大学 2011
[9]全新世以来辽东半岛南部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D]. 戴晓兰.辽宁师范大学 2007
[10]东北湿地水热特征及生态气候识别研究[D]. 马占云.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56214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东北地区山川河流图
第 3 章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分布的环境考古研究约占 14.7%;分布在东南向坡地上的遗址共计 56 个,约占 13.5%;分布在南向坡地上的遗址共有 71 个,约占 17.1%;分布在西南向坡地上的遗址有 68 个,约占 16.3%;在西向坡地上的遗址有 51 个,约占 12.3%;分布在西北向坡地上的遗址各有 44 个,约占 10.6%。由以上数据可看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选择更倾向于南向坡地,以为南向坡地上的遗址可以接受更多的日照,日照时间的长短和强度对于居住房子的保温和防潮有一定的影响。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高程统计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GIS的镇赉县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分布初探[J]. 李鹏辉,史宝琳,王立新. 北方文物. 2018(02)
[2]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 王立新,霍东峰,方启. 边疆考古研究. 2017(01)
[3]哈民忙哈遗址陶器纹饰研究[J]. 陈继玲,陈胜前. 边疆考古研究. 2016(02)
[4]西辽河地区史前聚落的时空演变与生业模式和气候历史的相关性研究[J]. 王琳,武虹,贾鑫. 地球科学进展. 2016(11)
[5]探究昂昂溪古文化遗址及保护方式[J]. 于永明,吴波. 设计. 2015(21)
[6]大连王家村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J]. 马永超,吴文婉,王强,张翠敏,靳桂云. 北方文物. 2015(02)
[7]吴家村遗址2010年度浮选结果及分析[J]. 马晓娇,金英熙,贾笑冰,赵志军. 东方考古. 2014(00)
[8]聚落考古与城市起源研究[J]. 陈淳. 都市文化研究. 2014(01)
[9]新开流文化研究[J]. 胡秀杰. 北方文物. 2013(04)
[10]兴隆洼文化的生产工具与经济形态[J]. 韩英.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8)
博士论文
[1]东北地区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与全新世温湿格局的重建[D]. 刘洪妍.东北师范大学 2017
[2]红山文化研究[D]. 刘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5
[3]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 霍东峰.吉林大学 2010
[4]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 刘建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5]东北地区晚全新世泥炭沉积的植硅体气候指示意义研究[D]. 张新荣.吉林大学 2006
[6]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D]. 王芬.山东大学 2006
[7]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 汤卓炜.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GIS支持下的辽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浅析[D]. 李静.吉林大学 2017
[2]昂昂溪古文化遗址的数字化还原研究[D]. 于永明.齐齐哈尔大学 2016
[3]偏堡子文化与北沟文化研究[D]. 胡品.吉林大学 2014
[4]GIS支持下的中国东北地区中西部夏至战国时代人地关系初步研究[D]. 陈明焕.吉林大学 2014
[5]左家山下层文化研究[D]. 于怀石.吉林大学 2013
[6]GIS支持下的中国东北地区中西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初步研究[D]. 刘岩.吉林大学 2013
[7]GIS辅助下的红山文化研究[D]. 王向.吉林大学 2013
[8]小珠山下层文化新论[D]. 刘伟.吉林大学 2011
[9]全新世以来辽东半岛南部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D]. 戴晓兰.辽宁师范大学 2007
[10]东北湿地水热特征及生态气候识别研究[D]. 马占云.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56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556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