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相关问题再探
发布时间:2022-01-17 10:16
莫高窟第76窟内的八塔变图像出现于宋初时期,其粉本应是中印佛教交流过程中由印度僧人传至敦煌的。而这一题材绘入洞窟时正处在敦煌末法思潮盛行的背景之下,作为正法象征的八塔变壁画蕴含了信众渴求佛法不灭的心愿。同时,莫高窟第76窟作为大族营建的家窟,具有举办佛事活动的功能,八塔变与窟内其他题材的相互联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信众的信仰实践活动。
【文章来源】:西夏研究. 2020,(02)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莫高窟第306窟甬道行脚僧
从造塔之记不难看出,敦煌信众们在佛教经过千年传承之后,对于建造佛塔依旧有着强烈的执念,借此表达对佛的无限崇敬。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有大量中心塔柱窟的存在,以供信众礼拜、供养,达到一个忏悔灭罪的目的。在末法将至的时代背景下,窟中绘制以佛塔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壁画,借此记录佛陀一生的重大事件,展现信众对佛本身的无限崇敬,这与破土起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将第76窟现存之四塔画面与《八大灵塔名号经》做一对比,发现第五塔猕猴献蜜并未出现在经典所描述的八塔之中(图4)。猕猴献蜜讲述了一只猕猴向佛弟子阿难借佛钵盛蜂蜜,以礼敬佛陀,佛陀将蜜稀释后分与众人,猕猴欣喜不已,结果不慎跌入井中,最终转生天上,这其中蕴含了诚心礼佛便能够得到福报、往生理想之处的意味。因此,第76窟八塔变相的绘制,是敦煌佛教信众渴望回溯正法、以维持佛教不灭的图像印记,也蕴含着人们希冀渡过劫难、顺利往生的心愿,这与敦煌末法思想弥漫的大背景是完全吻合的。三、八塔变于大族家窟中的现实作用
敦煌在西域的另一个频繁交往的对象——于阗,与敦煌更是牢固的姻亲关系,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曾将女儿嫁与于阗王李圣天为皇后。于阗王供养像现留存于四处洞窟,分别为莫高窟第4、98、454窟及榆林窟第31窟,反映了曹氏政权与于阗王国非同寻常的紧密联系(图2)。同时,于阗太子也曾在敦煌留居多年,拥有归义军官府特地建设之“太子宅”,形成了于阗人在敦煌活动的中心[12]181。鉴于当时西域动乱频发,加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步步紧逼,于阗的僧俗大众被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中,生活艰难,故末法思潮更为流行。在疏勒地区遭到“不行法贼”进攻后,于阗的塔寺及行法人倒多于其余邻国,借此维护佛法的长存[13]621。在此环境之下,于阗使者以及僧人大量抵达敦煌,并将盛行于阗的末法思想源源不断地传向敦煌,曹氏归义军时期所营建洞窟中为数甚多的具有护国护法色彩的于阗守护神与瑞像壁画正是于阗末法思潮输入敦煌的表现。与此同时,曹氏政权与辽地的频繁往来对于敦煌佛教亦产生深刻影响。受制于地缘政治等现实因素,曹氏归义军自曹议金当政时期便与辽朝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曹氏归义军可以说是以佛教为主导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同样辽朝也是一个佛教信仰与佛教思想活跃的国家[14]67,“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6]257这样的盛况不胜枚举。所以佛教在双方的交往中一定扮演着重要角色。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有辽悯忠寺高僧无碍大师诠明的最新著作《妙法莲花经玄赞科文》,这无疑是敦煌与辽佛教交流密切的实物证据。而辽代末法思想之兴盛,从现存的佛教遗迹中可见一斑。如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有辽代写经、藏经等文物,是辽人以佛教经典作为“法舍利”安置的行为,体现出在辽代末法观念中“藏经”与“舍利供养”的相互联系[15]169-211。再如朝阳北塔出土文物中,有大量关于“末法”的描述:“像法只八年”[16]1725、“像法更有七年入末法”[16]1731。故伴随着辽与敦煌友好邻邦间的互动,辽地末法思潮也自然通过佛教交流活动传入敦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佛传图像源流探讨[J]. 陈清香. 敦煌研究. 2017(02)
[2]佛教的全身舍利与礼塔修法[J]. 郑志明. 普陀学刊. 2014(00)
[3]敦煌石窟摩利支天曼荼罗图像解说[J]. 刘永增. 敦煌研究. 2013(05)
[4]莫高窟天王堂图像辨识[J]. 阮丽. 敦煌研究. 2013(05)
[5]西州回鹘时期汉文《造佛塔记》初探[J]. 陈国灿,伊斯拉非尔·玉苏甫. 历史研究. 2009(01)
[6]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J]. 沙武田. 中国史研究. 2006(03)
[7]中印支提窟比较研究[J]. 李崇峰. 佛学研究. 1997(00)
[8]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J]. 王惠民. 敦煌学辑刊. 1994(01)
[9]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相》中现存四塔考[J]. 孙修身. 敦煌研究. 1986(04)
硕士论文
[1]唐五代宋初中印僧侣交往研究[D]. 魏郭辉.兰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94547
【文章来源】:西夏研究. 2020,(02)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莫高窟第306窟甬道行脚僧
从造塔之记不难看出,敦煌信众们在佛教经过千年传承之后,对于建造佛塔依旧有着强烈的执念,借此表达对佛的无限崇敬。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有大量中心塔柱窟的存在,以供信众礼拜、供养,达到一个忏悔灭罪的目的。在末法将至的时代背景下,窟中绘制以佛塔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壁画,借此记录佛陀一生的重大事件,展现信众对佛本身的无限崇敬,这与破土起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将第76窟现存之四塔画面与《八大灵塔名号经》做一对比,发现第五塔猕猴献蜜并未出现在经典所描述的八塔之中(图4)。猕猴献蜜讲述了一只猕猴向佛弟子阿难借佛钵盛蜂蜜,以礼敬佛陀,佛陀将蜜稀释后分与众人,猕猴欣喜不已,结果不慎跌入井中,最终转生天上,这其中蕴含了诚心礼佛便能够得到福报、往生理想之处的意味。因此,第76窟八塔变相的绘制,是敦煌佛教信众渴望回溯正法、以维持佛教不灭的图像印记,也蕴含着人们希冀渡过劫难、顺利往生的心愿,这与敦煌末法思想弥漫的大背景是完全吻合的。三、八塔变于大族家窟中的现实作用
敦煌在西域的另一个频繁交往的对象——于阗,与敦煌更是牢固的姻亲关系,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曾将女儿嫁与于阗王李圣天为皇后。于阗王供养像现留存于四处洞窟,分别为莫高窟第4、98、454窟及榆林窟第31窟,反映了曹氏政权与于阗王国非同寻常的紧密联系(图2)。同时,于阗太子也曾在敦煌留居多年,拥有归义军官府特地建设之“太子宅”,形成了于阗人在敦煌活动的中心[12]181。鉴于当时西域动乱频发,加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步步紧逼,于阗的僧俗大众被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中,生活艰难,故末法思潮更为流行。在疏勒地区遭到“不行法贼”进攻后,于阗的塔寺及行法人倒多于其余邻国,借此维护佛法的长存[13]621。在此环境之下,于阗使者以及僧人大量抵达敦煌,并将盛行于阗的末法思想源源不断地传向敦煌,曹氏归义军时期所营建洞窟中为数甚多的具有护国护法色彩的于阗守护神与瑞像壁画正是于阗末法思潮输入敦煌的表现。与此同时,曹氏政权与辽地的频繁往来对于敦煌佛教亦产生深刻影响。受制于地缘政治等现实因素,曹氏归义军自曹议金当政时期便与辽朝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曹氏归义军可以说是以佛教为主导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同样辽朝也是一个佛教信仰与佛教思想活跃的国家[14]67,“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6]257这样的盛况不胜枚举。所以佛教在双方的交往中一定扮演着重要角色。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有辽悯忠寺高僧无碍大师诠明的最新著作《妙法莲花经玄赞科文》,这无疑是敦煌与辽佛教交流密切的实物证据。而辽代末法思想之兴盛,从现存的佛教遗迹中可见一斑。如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有辽代写经、藏经等文物,是辽人以佛教经典作为“法舍利”安置的行为,体现出在辽代末法观念中“藏经”与“舍利供养”的相互联系[15]169-211。再如朝阳北塔出土文物中,有大量关于“末法”的描述:“像法只八年”[16]1725、“像法更有七年入末法”[16]1731。故伴随着辽与敦煌友好邻邦间的互动,辽地末法思潮也自然通过佛教交流活动传入敦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佛传图像源流探讨[J]. 陈清香. 敦煌研究. 2017(02)
[2]佛教的全身舍利与礼塔修法[J]. 郑志明. 普陀学刊. 2014(00)
[3]敦煌石窟摩利支天曼荼罗图像解说[J]. 刘永增. 敦煌研究. 2013(05)
[4]莫高窟天王堂图像辨识[J]. 阮丽. 敦煌研究. 2013(05)
[5]西州回鹘时期汉文《造佛塔记》初探[J]. 陈国灿,伊斯拉非尔·玉苏甫. 历史研究. 2009(01)
[6]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J]. 沙武田. 中国史研究. 2006(03)
[7]中印支提窟比较研究[J]. 李崇峰. 佛学研究. 1997(00)
[8]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J]. 王惠民. 敦煌学辑刊. 1994(01)
[9]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相》中现存四塔考[J]. 孙修身. 敦煌研究. 1986(04)
硕士论文
[1]唐五代宋初中印僧侣交往研究[D]. 魏郭辉.兰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94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59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