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地区宋金时期墓葬空间的观看方式探究
发布时间:2022-02-04 16:53
从目前挖掘的墓葬来看,甘肃天水地区宋金时期墓葬在古代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观赏语汇和思维方式,其墓室所装饰的图像以意象的方式把墓室分别形成多层的象征空间,而人们所设想的观赏主体——灵魂,对墓中图像的观赏方式也与中国人对待艺术空间的观赏方式一致,游观这种中国古代观赏艺术方式被运用到墓葬多层空间的建构之中。
【文章来源】:敦煌学辑刊.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清水县苏山墓墓室一角
以上所说正是本文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前提,墓葬空间是由多层象征性空间组织的复合体,那么,墓室精美的图像以及由图像构成的多层象征空间的观者是谁?如何观看?从墓葬的终极意义来讲,墓室的观者只能是死者的灵魂,这点我们可以从墓室画像上体会到。墓室往往以象征性的图像表现对死者灵魂“在场”的设定,如天水王家新窑宋代砖雕墓中,其南壁中间部分“内雕墓主人没有出场的开芳宴图的‘一桌二椅’的图像”(8),并没有对墓主人进行描绘,但这种“一桌二椅”的摆设,恰好与北壁的散乐画像形成一个宴饮场面,谁在欣赏四个女子的奏乐呢?当然是墓主人的灵魂,巧妙的证明了灵魂的“在场”(图1)。这种证明灵魂的“在场”的方式在天水宋金墓中有不同的方式,如清水县贾湾墓中的沏茶供果和多种奏乐图像,清水县白沙乡箭峡墓中的洗漱用具图,天水麦积区南集宋墓中的奏乐画像以及较多的“启门图”中能明确感受到。墓室中以日常生活图形为主的椅子、桌子脸盆、木衣架等,都是形成对灵魂在场的想象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墓葬设定的观者是灵魂,那这个观看主体对墓葬空间是如何观看的呢?
(一)中国古代艺术空间的营造艺术手段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在艺术实践中,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比喻、夸张、象征、变形、暗示、双关等;艺术手法与表现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以中国古代绘画来看(图2),中国古代绘画是在二度空间上运用物象的重叠、大小、虚实等变化,来营造一种主客观融合的意象空间,有别于西方以焦点透视法来追求、模拟真实的表现方法。这种意象的空间,同时在一个立足点将观察到的不同视点即平视、俯视和仰视的景物表现在同一画面中,是一种综合的取景法则,我们称之为称为复合空间的表现法。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空间不是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科学透视空间,“而是中国人精神升华的心理需要与审美需要,是一种意象空间,审美空间与诗化空间”(9)。中国古典山水画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艺术的特点,其在历史的发展中,观物取象的方式有其特殊性,采取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观物取象的方法,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与艺术感受,弥合了现代透视法中主客二分所造成的裂痕,既是一种观物取象方式,又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方式。不只是山水画,在同一画面表现多种空间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比比皆是,如《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是在同一画面表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造境与幻像——甘肃清水宋(金)时期仿木构墓葬空间的多层象征意义探析[J]. 张玉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2]甘肃清水宋金墓葬的艺术美探究[J]. 张玉平. 敦煌学辑刊. 2015(03)
[3]清水宋金墓葬孝行图探究[J]. 吴少明,常冬梅,张玉平. 敦煌学辑刊. 2015(01)
[4]古代墓葬与中国美术史写作[J]. 郑岩. 文艺研究. 2011(01)
[5]甘肃天水市王家新窑宋代雕砖墓[J]. 庞耀先. 考古. 2002(11)
[6]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J]. 魏文斌,师彦灵,唐晓军. 敦煌研究. 1998(03)
[7]天水南集宋墓乐伎画像砖[J]. 周祖昌. 音乐研究. 1990(04)
本文编号:3613579
【文章来源】:敦煌学辑刊.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清水县苏山墓墓室一角
以上所说正是本文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前提,墓葬空间是由多层象征性空间组织的复合体,那么,墓室精美的图像以及由图像构成的多层象征空间的观者是谁?如何观看?从墓葬的终极意义来讲,墓室的观者只能是死者的灵魂,这点我们可以从墓室画像上体会到。墓室往往以象征性的图像表现对死者灵魂“在场”的设定,如天水王家新窑宋代砖雕墓中,其南壁中间部分“内雕墓主人没有出场的开芳宴图的‘一桌二椅’的图像”(8),并没有对墓主人进行描绘,但这种“一桌二椅”的摆设,恰好与北壁的散乐画像形成一个宴饮场面,谁在欣赏四个女子的奏乐呢?当然是墓主人的灵魂,巧妙的证明了灵魂的“在场”(图1)。这种证明灵魂的“在场”的方式在天水宋金墓中有不同的方式,如清水县贾湾墓中的沏茶供果和多种奏乐图像,清水县白沙乡箭峡墓中的洗漱用具图,天水麦积区南集宋墓中的奏乐画像以及较多的“启门图”中能明确感受到。墓室中以日常生活图形为主的椅子、桌子脸盆、木衣架等,都是形成对灵魂在场的想象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墓葬设定的观者是灵魂,那这个观看主体对墓葬空间是如何观看的呢?
(一)中国古代艺术空间的营造艺术手段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在艺术实践中,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比喻、夸张、象征、变形、暗示、双关等;艺术手法与表现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以中国古代绘画来看(图2),中国古代绘画是在二度空间上运用物象的重叠、大小、虚实等变化,来营造一种主客观融合的意象空间,有别于西方以焦点透视法来追求、模拟真实的表现方法。这种意象的空间,同时在一个立足点将观察到的不同视点即平视、俯视和仰视的景物表现在同一画面中,是一种综合的取景法则,我们称之为称为复合空间的表现法。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空间不是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科学透视空间,“而是中国人精神升华的心理需要与审美需要,是一种意象空间,审美空间与诗化空间”(9)。中国古典山水画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艺术的特点,其在历史的发展中,观物取象的方式有其特殊性,采取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观物取象的方法,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与艺术感受,弥合了现代透视法中主客二分所造成的裂痕,既是一种观物取象方式,又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方式。不只是山水画,在同一画面表现多种空间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比比皆是,如《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是在同一画面表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造境与幻像——甘肃清水宋(金)时期仿木构墓葬空间的多层象征意义探析[J]. 张玉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2]甘肃清水宋金墓葬的艺术美探究[J]. 张玉平. 敦煌学辑刊. 2015(03)
[3]清水宋金墓葬孝行图探究[J]. 吴少明,常冬梅,张玉平. 敦煌学辑刊. 2015(01)
[4]古代墓葬与中国美术史写作[J]. 郑岩. 文艺研究. 2011(01)
[5]甘肃天水市王家新窑宋代雕砖墓[J]. 庞耀先. 考古. 2002(11)
[6]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J]. 魏文斌,师彦灵,唐晓军. 敦煌研究. 1998(03)
[7]天水南集宋墓乐伎画像砖[J]. 周祖昌. 音乐研究. 1990(04)
本文编号:3613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61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