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两宋十六罗汉图像的配置与信仰
发布时间:2023-04-27 20:38
五代、两宋时期的十六罗汉图像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配置演变过程,从最初与释迦佛或释迦三尊组合,到与三佛、观音组合,再以独立形式呈现,十六罗汉图像体现出了由组合向独立,由单一向多元的转换特征。究其原因,与信众对罗汉信仰诉求的侧重点变迁有着密切联系,同样也是时代变革下不同社会面貌的具体反映。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五代、两宋十六罗汉图像配置模式的主要表现
(一)十六罗汉与释迦佛的图像配置
(二)十六罗汉与三佛的图像配置
(三)十六罗汉与观音的图像组合
(四)十六罗汉独立出现
(五)十六罗汉的其他图像配置
二、五代、两宋十六罗汉图像配置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十六罗汉配置模式呈现出从组合到独立的发展趋势
(二)十六罗汉组合对象呈现出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过渡
三、五代、两宋十六罗汉图像配置模式转换原因
第一,社会巨变引发罗汉信仰的“末法观念”。
第二,佛教各宗派思想的相互融合引发罗汉信仰的“净土观念”。
第三,世俗功利观的加剧引发罗汉信仰的“果报观念”。
四、结 语
本文编号:3803019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五代、两宋十六罗汉图像配置模式的主要表现
(一)十六罗汉与释迦佛的图像配置
(二)十六罗汉与三佛的图像配置
(三)十六罗汉与观音的图像组合
(四)十六罗汉独立出现
(五)十六罗汉的其他图像配置
二、五代、两宋十六罗汉图像配置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十六罗汉配置模式呈现出从组合到独立的发展趋势
(二)十六罗汉组合对象呈现出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过渡
三、五代、两宋十六罗汉图像配置模式转换原因
第一,社会巨变引发罗汉信仰的“末法观念”。
第二,佛教各宗派思想的相互融合引发罗汉信仰的“净土观念”。
第三,世俗功利观的加剧引发罗汉信仰的“果报观念”。
四、结 语
本文编号:3803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80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