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21 19:34
西方净土信仰源自印度西北部地区,沿古丝绸之路传至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有大量体现西方净土信仰的遗存。故此,本文选取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为题目进行研究,释读第14、17、29、41窟的西方净土经变图像内容,在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窟内图像配置间变化,探讨高昌回鹘时期西方净土信仰与佛教艺术的发展、流行。全文共有绪论与正文四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针对涉及吐鲁番地区西方净土信仰出土文书、图像的考察报告和研究类文章作了归纳梳理,发现研究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专题类文章尚且较少,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四个章节简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概述体现西方净土信仰的图像源流与发展,指出吐鲁番地区西方净土信仰与其他地区并未保持同步发展趋势。同时,考察当地出土体现西方净土信仰的文书译本情况,确定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所依据的佛教典籍译本。第二章介绍柏孜克里克石窟概况,结合佛教典籍来释读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内容,并针对第14、29、41窟正壁西方净土经变图像命名进行了细分。第三章分析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的艺术风格,从艺术表现手法和构图布局...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依据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和内容
创新之处
1 吐鲁番地区西方净土信仰概况
1.1 早期西方净土信仰源流与发展
1.2 吐鲁番地区西方净土信仰流传
1.3 吐鲁番地区西方净土信仰典籍译本
1.4 小结
2 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调查
2.1 柏孜克里克石窟概述
2.2 第14窟
2.2.1 基本情况
2.2.2 经变图像考释
2.3 第17窟
2.3.1 基本情况
2.3.2 经变图像考释
2.4 第29窟
2.4.1 基本情况
2.4.2 经变图像考释
2.5 第41窟
2.5.1 基本情况
2.5.2 正壁经变图像考释
2.5.3 左侧壁经变图像考释
2.6 小结
3 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艺术风格分析
3.1 构图布局
3.1.1 全景与条幅组合
3.1.2 中轴对称式布局
3.1.3 三角形构图
3.1.4 三列式构图
3.1.5 向心式构图
3.2 塑绘结合的表现手法
3.3 线描表现
3.4 造型表现
3.4.1 人物造型
3.4.2 建筑造型
3.5 色彩表现
3.6 小结
4 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洞窟配置
4.1 观音信仰:第17窟营造思想
4.2 弥勒净土:第29窟营造思想
4.3 弥陀净土:第14、41、33窟(德编号)营造思想
4.4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65847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依据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和内容
创新之处
1 吐鲁番地区西方净土信仰概况
1.1 早期西方净土信仰源流与发展
1.2 吐鲁番地区西方净土信仰流传
1.3 吐鲁番地区西方净土信仰典籍译本
1.4 小结
2 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调查
2.1 柏孜克里克石窟概述
2.2 第14窟
2.2.1 基本情况
2.2.2 经变图像考释
2.3 第17窟
2.3.1 基本情况
2.3.2 经变图像考释
2.4 第29窟
2.4.1 基本情况
2.4.2 经变图像考释
2.5 第41窟
2.5.1 基本情况
2.5.2 正壁经变图像考释
2.5.3 左侧壁经变图像考释
2.6 小结
3 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艺术风格分析
3.1 构图布局
3.1.1 全景与条幅组合
3.1.2 中轴对称式布局
3.1.3 三角形构图
3.1.4 三列式构图
3.1.5 向心式构图
3.2 塑绘结合的表现手法
3.3 线描表现
3.4 造型表现
3.4.1 人物造型
3.4.2 建筑造型
3.5 色彩表现
3.6 小结
4 柏孜克里克石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洞窟配置
4.1 观音信仰:第17窟营造思想
4.2 弥勒净土:第29窟营造思想
4.3 弥陀净土:第14、41、33窟(德编号)营造思想
4.4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65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86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