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垣曲上亳遗址陶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02 06:08
  垣曲盆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范围狭小,但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孕育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上毫遗址位于毫清河东岸,文化面貌丰富,包括新石器时代与东周时期遗存,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其丰富的文化遗存,显示出该遗址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对垣曲盆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概况进行简单回顾与总结,并提出研究方法,即以传统考古学方法中的地层学与类型学为基础,结合科技考古新方法,使研究全面而更具科学性。 通过传统考古学方法,选取典型单位中的主要器形对各期遗存进行年代学研究,将该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划分为四期,即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与龙山文化。 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制陶工艺方面,即制法与陶片的化学组成两个角度,来分析各文化时期的特征。制法以观察法为主,从成型、整形和装饰三方面着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仰韶文化时期以手制成型为主,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出现新的技术——模制法,龙山文化时期则以轮制为主。整体上,该遗址的陶器制作技术是不断发展、提高的。陶片化学组成的分析,得出该遗址除较特殊的白陶外,不同时期制作陶器的粘土成分基本一致,应为本地生产。横向对比分析垣曲盆地与临汾盆地相关遗址陶片的化学成...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15仰韶中期晚段泥质罐H536:8内底边缘一周垫窝(4)慢轮修整

图3.15仰韶中期晚段泥质罐H536:8内底边缘一周垫窝(4)慢轮修整

巩义双槐树遗址新石器文化分期62一般在古代遗址中较难保存。双槐树遗址发现有鹿角勾形器和蚌壳,都有可能用来修整坯体①。图3.15仰韶中期晚段泥质罐H536:8内底边缘一周垫窝(4)慢轮修整慢轮修整是用慢轮装置带动毛坯慢速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用工具或湿手对毛坯进行修整,从而留下平行....


图3.19仰韶中期晚段陶器使用痕迹

图3.19仰韶中期晚段陶器使用痕迹

第三章仰韶文化中期晚段制陶工艺67痕的两侧对称钻孔,然后用绳索、皮条等捆绑固定,最后用植物胶等填充钻孔①。如陶壶H525:4的领部有一圆形钻孔,管钻而成(图3.19,2)。折沿盆H533:15口沿下方有一个由器表向内壁单面钻出的圆孔,孔径0.6~0.83厘米(图3.19,4)。这....


图3.17汪沟二期陶器使用痕迹图

图3.17汪沟二期陶器使用痕迹图

第三章汪沟二期制陶工艺研究593.6使用痕迹观察陶器上的使用痕迹有水垢、二次利用、二次改制等。图3.17汪沟二期陶器使用痕迹图1.泥质灰陶罐腹片H147内壁水垢2.豆H147:5圈足磨平3.鼎腹片H151:6内壁水垢4.夹砂罐H154:3内壁水垢5.陶刀H154:4水垢。鼎的折腹....


图2.16青台一期陶器修整工艺图之四1、尖底瓶腹片内壁修抹痕(H55:6)2.尖底瓶腹片内壁修抹痕(T1009⑥:2)

图2.16青台一期陶器修整工艺图之四1、尖底瓶腹片内壁修抹痕(H55:6)2.尖底瓶腹片内壁修抹痕(T1009⑥:2)

第2章青台一期陶器制作技术45征最为鲜明①。该阶段慢轮修整留下的细密轮纹多见于夹砂陶和泥质陶的口沿和上腹部。夹砂陶。盆形鼎H54:5和H9:1(图2.17,1、2),口沿内壁可见规整的水平状细密抹痕,推测是慢轮修整留下的痕迹。泥质陶。敛口钵H29:2(图2.17,5)、折腹钵H4....



本文编号:3986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986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0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