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湖北屈家岭遗址孢粉、炭屑记录与古文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6-15 10:07

  本文关键词:湖北屈家岭遗址孢粉、炭屑记录与古文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湖北屈家岭遗址附近的河湖相沉积剖面及文化层的孢粉和炭屑分析表明,距今5400-4200年间,遗址周边地区分布有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林,大量的禾本科(Gramineae)和松属(Pinus)花粉及炭屑表明这一时期有强烈的人类活动,暖湿的气候条件为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距今4200-2200年间,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和水蕨(Ceratopteris)孢子的减少反映生境干旱化,遗址周边发育由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唐松草(Thalictrum)和蕨类植物组成的坡草丛;这种生境干旱化是由气候变干和强烈人类活动所致。伴随着生境日趋干旱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走向衰亡。距今2200年前,莎草科花粉和水蕨孢子含量增加表明这一时期遗址周围生境比较湿润,与此同时,大量的禾本科花粉及高浓度的炭屑指示着又一人类活动高潮期的到来。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孢粉分析 炭屑分析 屈家岭遗址 环境演化 湖北省 人类活动 石家河文化 沉积剖面 屈家岭文化 禾本科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环境研究”(编号:2006BAK21B02)资助
【分类号】:K878
【正文快照】: 1引言屈家岭文化是距今5800—4000年前在长江中下游广泛分布的一种文化类型,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相当,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一种重要的文化类型(杨权喜,1994;吴汝祚,1995;张忠培,2000;朱乃诚,2006)。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当时的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汝祚;论老哈河、大凌河地区的文明起源[J];北方文物;1995年01期

2 莫多闻,,李非,李水城,孔昭宸;甘肃葫芦河流域中全新世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3 朱诚,于世永,卢春成;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4 朱育新,王苏民,羊向东,吴瑞金;中晚全新世江汉平原沔城地区古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J];湖泊科学;1999年01期

5 吕静,王宇飞,李承森;古炭屑与古森林火[J];古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6 吴立;王心源;张广胜;肖霞云;;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J];古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7 张忠培;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02期

8 马春梅;朱诚;郑朝贵;尹茜;赵志平;;中国东部山地泥炭高分辨率腐殖化度记录的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9期

9 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J];考古;2004年03期

10 张绪球;;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分布和类型[J];考古学报;199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功弼;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何勇,秦大河,任贾文,李凤霞;临夏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气候记录[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3 崔建新;周尚哲;常宏;;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4 董广辉;夏正楷;刘德成;吴庆龙;;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校建民,马履一,王小平,徐晋涛,杨军;密云集水区森林树木固C动态经济效益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刘引鸽;宝鸡渭北区域气温变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邵兆刚;孟宪刚;朱大岗;杨朝斌;雷伟志;王津;韩建恩;余佳;孟庆伟;吕荣平;钱程;;从能量输入角度讨论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3期

8 任晓辉;许民;;西辽河上游考古学文化时期全新世环境变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刘章勇;;荆州四湖地区涝渍生态系统演变的阶段性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5年03期

10 史威;朱诚;王富葆;田晓四;;渝东峡江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变迁研究现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日辉;;论赤峰与天水的文明时代[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巍;;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3 李平日;崔海亭;谭惠忠;冯炎基;刘鸿雁;穆治国;孙艳荣;宋丽莉;;广东埋藏古树反映的气候与环境变化[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4 靳桂云;;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初步研究[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5 黄应喜;蒋国荣;倪文琪;何金海;俞永强;;气候增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能量传播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高俊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徐海亮;;治水文明与全新世早、中期自然灾害[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文霞;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记录的亚洲内陆干旱气候演化[D];兰州大学;2008年

2 曲建升;中国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3 雷静品;三峡库区马尾松、柏木林木生长及健康经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李清;重庆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石笋的微量元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徐利斌;文明的兴衰:蒙城尉迟寺遗址古文化层生态地质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李瑜琴;泾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及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峰云;湖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8 陈英玉;共和盆地达连海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9 孙海龙;现代钙华沉积的环境替代指标及其气候环境因子控制的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10 卢善龙;基于地质要素的金衢盆地环境数值模型的建立[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化;变化环境对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蒙红卫;陕西定边地区2400aBP以来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及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3 李诚;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城镇的发展及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宁翔;安宁河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银平;试论石家河类型[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敏;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李飞;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的演替[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若嘉;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与规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9 龙腾文;黄河贵德段高漫滩沉积与洪水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万智巍;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磊,易朝路,潘少明;长江下游巢湖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王心源,何慧,钱玉春,陆应诚,高超;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王绪伟;王心源;封毅;刘慧兰;;巢湖沉积物总磷分布及其地质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夏正楷,陈福友,岳升阳;北京大学校园内埋藏古树的发现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孙雄伟,夏正楷;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张成君,曹洁,类延斌,尚华明;中国新疆博斯腾湖全新世沉积环境年代学特征[J];沉积学报;2004年03期

7 蔡述明,周新宇;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冲击[J];地理科学;1996年02期

8 贾铁飞;戴雪荣;张卫国;俞立中;;全新世巢湖沉积记录及其环境变化意义[J];地理科学;2006年06期

9 冯绳武;从大地湾的遗存试论我国农业的源流[J];地理学报;1985年03期

10 韩淑Z

本文编号:452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452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b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