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上海工业遗产地时空变迁及其对区域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03:20

  本文关键词:上海工业遗产地时空变迁及其对区域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拥有大量富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缩影,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之中,人们并没有对工业遗产引起足够的重视,工业遗产正在逐渐消失,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现状令人堪忧。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工业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基于此,本文以上海处于活化利用状态的284处工业遗产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整理和实地调g苯柚乩硌砑嗀RCGIS中的相关分析方法,对工业遗产地的时空分布现状、工业遗产地的历史与功能演变、工业遗产地的活化利用模式、活化利用对区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宄,以期完善地理学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相关理论,同时为上海乃至我国其它城市的工业遗产地的进一步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首先,本文对工业遗产的内涵与范围进行了界定,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其次,对上海工业遗产的分布现状、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从时间上来看,上海近代时期的工业遗产(1840~1949年)占了上海工业遗产总数的绝大部分,其中1913~1937年这一时间段内的工业遗产数量最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的工业遗产由市中心区域逐步向其外延扩展,最终遍布全市范围;近代时期的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域(黄浦区、虹口区、徐汇区等),而现代时期的工业遗产分布在闸北、宝山、闵行、金山、浦东新区等区域。从全市范围内来看,工业遗产几乎遍布全市,但分布是不均匀的,总体上呈凝聚型分布状态,上海市中心城区为热点区域,工业遗产分布数量最多;而金山区、松江区、宝山区等区域为非热点区域,工业遗产分布数量较少。从中心城区的范围尺度来看,工业遗产沿着苏州河和黄浦江呈带状连续分布,两条河流交汇处的黄浦区境内工业遗产分布最多;工业遗产在总体上呈7个“核”,除黄浦区的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的工业遗产分布是呈现氋密度的“核”,还有6个“次核”,分别分布于黄浦区东南部和西南部、虹口区东南部、杨浦区东南部、普陀区北部、浦东新区西北部。上海工业遗产地最初是工业生产的场所,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劳动的场景是最初的文化景观,功能是最初的生产功能;由于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产业的关、停、并、转、徖,工业遗产地由此出现,这些工业遗产地失去原有生产功能,同时其它功能与价值尚未被挖掘,处于功能停滞阶段;进入21世纪,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下,工业遗产地独特的经济、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挖掘,功能得到置换,发挥着创意、休闲、旅游等多种非生产功能。 再次,文章总结出上海工业遗产地活化利用的五种模式: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旅游体验模式、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模式、公益性文化设施模式、时尚文化商业中心模式;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经济、城市景观、城市(区域)形象、城市休闲、城市文脉等方面分析了上海工业遗产地活化利用对区域的积极影响。并且,以杨浦滨江区域为例,对工业遗产的演变及其对区域的影响做了具体阐述, 最后,在前文基础上,得出上海工业遗产地的时空变迁及其对区域的影响方面的基本结论,同时指出了研宄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宄方向。
【关键词】:工业遗产地 变迁 影响 上海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F301.2;F1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24
  • 1.1 研究背景14-15
  • 1.1.1 世界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14
  • 1.1.2 京、沪、广等大城市更加注重城市发展质量的趋势14-15
  • 1.1.3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实践深入发展15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5-16
  • 1.2.1 研究目的15
  • 1.2.2 研究意义15-16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19
  • 1.3.1 研究方法16-17
  • 1.3.2 技术路线17-19
  • 1.4 理论基础19-24
  • 1.4.1 城市更新理论19-20
  • 1.4.2 城市空间理论20-22
  • 1.4.3 “文化景观”理论22
  • 1.4.4 “城市意向”理论22-23
  • 1.4.5 “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23-24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24-36
  • 2.1 相关概念解读24-28
  • 2.1.1 工业遗产的内涵、分类与价值24-26
  • 2.1.2 工业考古、工业遗产、工业建筑遗产、产业遗产的概念辨析26-27
  • 2.1.3 “景观”与“文化景观”27-28
  • 2.2 文献综述28-36
  • 2.2.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实践与研究综述28-31
  • 2.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实践与研究综述31-34
  • 2.2.3 研究述评34-36
  • 第三章 上海工业遗产地演变特征分析36-50
  • 3.1 上海工业遗产的现状分析36-42
  • 3.1.1 上海工业遗产的历史阶段分析36-37
  • 3.1.2 上海全市范围工业遗产的空间集聚程度分析37-39
  • 3.1.3 上海中心城区工业遗产的空间集聚状态分析39-42
  • 3.2 上海工业遗产地演变分析42-50
  • 3.2.1 时空维度42-44
  • 3.2.2 功能维度44-47
  • 3.2.3 上海工业遗产地演变的影响因素47-50
  • 第四章 上海工业遗产地的“活化”利用50-58
  • 4.1 上海工业遗产地的“活化”利用模式50-55
  • 4.1.1 创意产业园区模式50-51
  • 4.1.2 旅游体验模式51-52
  • 4.1.3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模式52-53
  • 4.1.4 公益性文化设施模式53-54
  • 4.1.5 时尚文化商业中心模式54-55
  • 4.2 上海工业遗产地的“活化”利用对区域的影响55-58
  • 4.2.1 促进区域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55-56
  • 4.2.2 塑造城市景观特色,提升区域形象56
  • 4.2.3 拓展区域旅游休闲空间56-57
  • 4.2.4 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特色57
  • 4.2.5 优化区域空间,重塑城市空间格局57-58
  • 第五章 上海杨浦滨江地区的案例研究58-64
  • 5.1 杨浦滨江地区简介58-59
  • 5.2 杨浦滨江地区演变分析59-61
  • 5.3 杨浦滨江区域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对区域的影响61-64
  • 5.3.1 推动滨江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61-62
  • 5.3.2 塑造区域景观特色,提升杨浦整体形象62
  • 5.3.3 拓展杨浦区域旅游休闲空间62
  • 5.3.4 延续上海工业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特色62-63
  • 5.3.5 优化杨浦区域空间,重塑城市空间格局63-64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64-69
  • 6.1 研究结论64-66
  • 6.1.1 上海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特征64
  • 6.1.2 上海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64-65
  • 6.1.3 上海工业遗产的演变分析65-66
  • 6.1.4 上海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对区域的影响66
  • 6.2 讨论66-67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67-69
  • 6.3.1 研究不足67-68
  • 6.3.2 展望68-69
  • 后记69-71
  • 参考文献71-7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玉权;韩福文;;工业遗产景观的内涵及整体性特征[J];城市问题;2009年11期

2 杨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J];旅游学刊;2008年12期

3 张静;丁奇;;后工业景观内涵的比较与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骆`

本文编号:492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492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7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