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甘青地区 陶器贸易 元素组成 史前时代 文化交流 气候变化
【摘要】:史前跨欧亚大陆长距离的农业传播和文化交流过程是近十年来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史前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文化交流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农作物、家畜、青铜器以及陶器等。通过植物大化石的研究可以研究跨区域间农作物的交流传播,通过稳定同位素等方法可以得出从农作物向食物转变的间接证据,通过动物骨骼鉴定以及同位素方法可以探讨动物资源的利用状况,而考古器具特征的研究可以追述跨区域间青铜器以及陶器的交流问题。得益于科技考古方法的应用,近十年史前跨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由于欧亚大陆地域广阔,开展的考古学、科技考古学和测年等研究工作有限,仍有很多问题尚不清晰,例如,史前东西方大规模文化交流的过程是怎样的?影响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哪些?文化交流对欧亚大陆不同地区史前社会进程的有何影响?这些问题的研究对理解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农业传播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支撑“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贡献力量。位于古丝绸之路东端的甘青地区就是研究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重要的重要区域,是不同文化接触、渗透的敏感地带。本文采集甘肃省东部和青海省东北部地区83个仰韶晚期(5500-4900 BP)、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5300-4800 BP)、齐家文化(4400-3600 BP)及寺洼文化(3400-2600 BP)等不同史前文化遗址的陶片共计176片(包括夹砂陶片58片,其中仰韶晚期28片,齐家文化21片以及寺洼文化9片;泥质陶片118片,其中仰韶晚期29片,马家窑类型28片以及齐家文化61片)。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测试样品的化学组成(包括主次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同时结合当地的红粘土和黄土的元素组成,对比分析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的陶器的原料,利用甘肃省庄浪地区夹砂陶片讨论不同文化时期夹砂陶器羼和料对陶器元素组成的影响,再利用甘肃省东部地区和青海省东北部地区仰韶晚期-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时期的泥质陶片进一步探讨甘青地区史前陶器是否存在早期贸易以及影响贸易发生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甘青地区夹砂陶器羼和料对陶器元素组成有较大的影响,仰韶文化晚期,夹砂陶器的羼和料的选择较为单一,齐家文化及其之后,羼和料的选择变得多样化,使得夹砂陶器的元素组成所反映的信息变得复杂;(2)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的主要原料为第三纪红粘土;(3)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元素组成具有Ca和Mg元素含量高的特征;(4)甘肃省东部和青海省东北部在仰韶晚期-马家窑类型时期极少有区域间大规模陶器贸易的发生,齐家文化时期,两个区域间发生了大规模的陶器成品贸易。(5)齐家文化时期甘肃省东部和青海省东北部之间发生陶器贸易主要受该时段欧亚大陆长距离史前文化交流强度显著增强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起到了促进作用。本研究将多学科方法应用到考古研究中,深入探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甘青地区跨区域间陶器贸易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对理解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甘青地区的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及其与欧亚史前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案例。
【关键词】:甘青地区 陶器贸易 元素组成 史前时代 文化交流 气候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6.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史前跨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9-10
- 1.2 甘青地区史前文化谱系10-11
- 1.3 甘青地区史前人类生计方式研究概况11-12
- 1.4 甘青地区史前陶器成分研究现状及意义12-13
- 1.5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13-14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14-20
- 2.1 研究区概况14-15
- 2.2 样品采集与描述15-20
-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20-22
- 3.1 实验方法20-21
- 3.1.1 样品前处理20
- 3.1.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20-21
- 3.2 数据处理方法21-22
- 3.2.1 主成分分析法(PCA)21
- 3.2.2 聚类分析21
- 3.2.3 ~(14)C数据校正软件和表示方法21-22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22-42
- 4.1 实验结果22-37
- 4.2 数据分析37-42
- 4.2.1 夹砂陶片元素组成分析37-39
- 4.2.2 泥质陶片元素组成分析39-42
- 第五章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贸易及影响因素42-51
- 5.1 甘青地区夹砂陶器羼和料对元素组成的影响42-44
- 5.2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原料研究44-46
- 5.3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贸易历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46-5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1-53
- 6.1 主要结果和结论51-52
- 6.2 问题与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朱泓;;试论甘青地区古代居民体质特征对华夏族形成的影响[J];中原文物;2014年01期
2 吴汝祚;;甘青地区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关系[J];考古;1961年01期
3 阎渭清;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器[J];考古与文物;2004年03期
4 陈洪海;;甘青地区史前文化中的二次扰乱葬辨析[J];考古;2006年01期
5 钟进文;甘青地区独有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02期
6 杨虎得;;清代在甘青地区的民族政策及历史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于学峰;周卫健;;红原泥炭6000a以来元素异常及其可能反映甘青地区人类活动信息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8 安成邦,冯兆东,陈发虎;甘青地区全新世中期的环境变化与文化演进[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9 侯光良;刘峰贵;刘翠华;方修绮;;中全新世甘青地区古文化变迁的环境驱动[J];地理学报;2009年01期
10 傅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J];考古;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安成邦;吉笃学;陈发虎;董广辉;王辉;;甘青地区史前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淑琴;清末民初甘青地区民族社会若干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雅琼;甘青地区文明起源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2 曾宗龙;甘青地区青铜时代墓葬中随葬动物习俗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3 崔一付;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杨晓明;甘青地区史前玉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5 刘铮;甘青地区史前太阳神信仰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海丽;甘青地区腹耳壶谱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邵明杰;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乐舞资料浅论[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净娜;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女性地位变迁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徐建炜;甘青地区新获早期铜器及冶铜遗物的分析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鑫;甘青地区史前墓葬中出土的石质工具初步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44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54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