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明城墙作为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00:32

  本文关键词:明城墙作为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南京明城墙 城市文化符号 传播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各地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单单只是经济数字上的比拼,城市形象越来越成为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文化符号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方式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明城墙置于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层面上,对其建国以来的历史流变、符号含义、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传播建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一方面希望能为关于城市文化符号的研究添砖加瓦,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南京城市建设以及南京明城墙的申遗进程有所裨益。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一章梳理了建国以来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演变过程;建国以来,南京明城墙经历了从“被保护”到“被拆除”再到“逐步受到重视而保护”的阶段。第二章分析了南京明城墙这一城市文化符号的含义;运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和神话理论,分析了南京明城墙在直接意指面和含蓄意指面的多层含义以及背后的神话隐喻。第三章、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论述了南京明城墙这一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方式及传播效果。传播方式上以传播主体为标准进行划分,从城市政府、城市媒体、城市内部公众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其以大众传播手段为媒介而进行传播的情况,进而展开论述;传播效果方面采用访谈法,总结了明城墙在历史、人文、形象、经济四个层面上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对南京明城墙作为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进行了建议分析;针对第三章所提出的三个传播主体分别提出了对应的建议与措施。本文认为,要提升明城墙作为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效率,城市政府、城市媒体与城市内部公众都必须各司其职。城市政府需要推进“复合式”、“联合式”以及“植入式”传播,并善用“他者”的声音;城市媒体需要推进媒介融合、打造强势媒体,以及不断推出精品内容,为“他媒”设置议程;城市内部公众则需要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多参与互动式传播,并通过多样化、多层面的全民参与加深对于南京明城墙的集体记忆。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 城市文化符号 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8.3;G20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6
  • 第一节 研究背景9-10
  • 一、城市快速发展引发竞争愈演愈烈9-10
  • 二、南京城市发展与明城墙发展互相影响10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0-13
  • 一、关于南京明城墙的研究现状10-12
  • 二、关于城市文化符号的研究现状12-13
  • 第三节 研究内容13-14
  • 第四节 研究意义和方法14-16
  • 一、研究意义14-15
  • 二、研究方法15-16
  • 第一章 建国以来南京明城墙之历史流变16-21
  • 第一节 保护阶段:1949年10月—1954年上半年16-17
  • 第二节 拆除阶段:1954年夏—1978年17-18
  • 一、拆城现象初露端倪:1954年夏—1957年17
  • 二、拆城态势逐渐扩大:1958年—1965年17-18
  • 三、拆城行为完全失控:1966年—1978年18
  • 第三节 被重视和修复阶段:1979年—2005年18-19
  • 第四节 继续修复与全面启动申遗阶段:2006年至今19-21
  • 第二章 明城墙作为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含义分析21-32
  • 第一节 直接意指:作为功能产品与统治工具的南京明城墙21-25
  • 一、功能产品:边界、节点、标志物21-24
  • 二、统治工具:宗教观、宇宙观24-25
  • 第二节 含蓄意指:作为精神载体与文化指向的南京明城墙25-32
  • 一、精神载体:创新、责任25-27
  • 二、文化指向:历史见证、文化传承、集体记忆承载27-32
  • 第三章 明城墙作为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方式32-51
  • 第一节 城市政府:传播“把关人”32-40
  • 一、官方网络媒体对南京明城墙的传播32-35
  • 二、城市形象宣传片对南京明城墙的传播35-38
  • 三、形式多样的城墙活动对南京明城墙的传播38-40
  • 四、相关国际交流对南京明城墙的传播40
  • 第二节 城市媒体:传播“信息场”40-46
  • 一、现代报刊对南京明城墙的传播41-43
  • 二、电视纪录片对南京明城墙的传播43-44
  • 三、电影对南京明城墙的传播44-46
  • 第三节 城市内部公众:传播“二传手”46-51
  • 一、诗文传说对南京明城墙的传播47
  • 二、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自媒体对南京明城墙的传播47-48
  • 三、“意见领袖”对南京明城墙的传播48-49
  • 四、层出不穷的民间活动对南京明城墙的传播49-51
  • 第四章 明城墙作为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效果51-66
  • 第一节 访谈设计51-52
  • 一、访谈思路51
  • 二、访谈对象51-52
  • 第二节 访谈结果分析52-66
  • 一、历史层面: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与拓展52-55
  • 二、人文层面:对城市居民的关怀与关照55-58
  • 三、形象层面:对城市形象的改善与凸显58-61
  • 四、经济层面: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与提升61-66
  • 第五章 明城墙作为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建议66-77
  • 第一节 发挥“方向系统”的作用66-70
  • 一、推进“复合式”传播67-68
  • 二、进行“植入式”传播68-69
  • 三、善用“他者”的声音69-70
  • 第二节 发挥“动力系统”的作用70-73
  • 一、推进媒介融合70-71
  • 二、打造强势媒体71-72
  • 三、为“他媒”设置议程72-73
  • 第三节 发挥“底盘系统”的作用73-77
  • 一、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73-74
  • 二、参与互动传播74-75
  • 三、传承集体记忆75-77
  • 结语77-79
  • 附录79-81
  • 参考文献81-85
  • 致谢85-86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阎莉;阎莉;;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演变[J];学理论;2009年20期

2 朱明;;南京明城墙的六奇[J];江苏地方志;2009年06期

3 薛垲;陈薇;;南京明城墙保护及其相关植物[J];建筑与文化;2010年02期

4 燕鸿鹏;戴佳;曹小月;杨扬;张莹;;南京明城墙历史意义的变迁[J];科技资讯;2011年29期

5 ;进一步开发利用好南京明城墙[J];江苏政协;1999年10期

6 徐茜;尚凤标;;走向世界文化遗产的南京明城墙——南京明城墙保护利用及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学研究;2007年00期

7 刘斌;;明城墙的维护与南京城市个性的塑造[J];改革与开放;2003年12期

8 蒋建省;何培玲;;论南京明城墙的保护[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王宏伟;;南京明城墙人和事[J];国学;2011年06期

10 沈承宁;;南京明城墙城砖窑址调查[J];江苏地方志;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祥莉;;南京明城墙保护研究——以秦淮区内明城墙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薇;;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的研究与创新[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冀;重新连接明城墙无可厚非[N];南京日报;2004年

2 尹海峡;南京明城墙建电梯遭市民质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3 记者 陈琪;雄姿再现明城墙[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记者 姚玉洁 周国洪;600岁明城墙上架电梯,创新还是破坏[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李菲;南京:巨资修整明城墙[N];中华建筑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毛庆 通讯员 宁建新;去年我市投入4亿元保护明城墙[N];南京日报;2007年

7 薛庆元邋通讯员 扬帆;南京明城墙遭遇“穿腹”之痛[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8 蔡龙;南京明城墙及护城河一体化保护与环境整治的初步探索[N];中国文物报;2007年

9 杨新华;南京明城墙科学保护与抢险维修[N];中国文物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朱凯 双生;南京明城墙申遗步伐加快[N];南京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燕燕;南京明城墙遗产廊道保护与构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立;南京明城墙保护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张梦醒;南京明代城墙的保护和利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韦丽沙;广州明城墙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单显阳;南京明城墙的功能演变及其现代功能的有效发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张丹丹;明城墙作为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6 张阳;南京明城墙东水关—狮子山段植物调查及其景观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谦;文化、功能、意义和作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55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555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6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